媒體報道

首頁 arrow-path 最新消息 arrow-path 媒體報道
486162929_1170076171797742_3797403930526975975_n
[時代論壇]晚晴靈性關顧 點止傳福音、講天堂?
09/04/2025
當基督徒遇上因年老或病患而生命快將走到盡頭的晚晴人士,總想為他們送上關懷,給予靈性安慰和支持,幫助對方走出低谷。靈性關顧的確是安寧護理中的重要部份,然而,基督徒有時過份強調傳福音只會適得其反,不僅未能回應晚晴人士的真正需要、讓他們感受到關愛,更隨時失見證。今期專題,本報走訪幾位基督徒社工、院牧,一眾受訪者不約而同指出,靈性關顧不止於信仰,有受訪者更形容是關乎「天、人、物、我」的連結。而教會、信徒陪伴晚晴人士走最後一里路,應幫助對方肯定人生價值,重拾尊嚴。   與神與他者關係割裂 致心靈崩塌 ……呂海英傳道指人人都有靈性,而人與上帝屬縱向關係,人與自己、他人、大自然則屬橫向關係;正正因為人在這些關係上出現問題、割裂,以致心靈「崩塌」。「在信仰層面,我們祈禱、靈修只是向上,但缺乏橫向關係。靈性關顧就是將橫切面擴大,讓他們(晚晴人士)夠力做自己。」   安老院舍內同樣有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單從福音角度談靈性關顧,難以觸及每個晚晴人士的靈性需要。而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便形容,靈性關顧其實關乎晚晴人士的尊嚴。「我們要尊榮每個人內心的靈。可能他是信佛,又或是無神論者,但他有自己的價值觀,有不同文化因素影響其行事為人、態度。我們要尊重他此時此刻所面對的環境、狀態、是一個怎樣的人,要重視每個人都有靈裡的內在動力,而這是獨特的,人人不同。」她歸納靈性關顧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晚晴人士帶著信心、盼望、愛和平安,走最後一里路。希望人到生命的盡頭,能安然等候離世……   閱讀全文
生命公因數
[東張+]長者跨代劇團|「逾90歲的長輩仲可以咁精伶!」少女觀眾由怕死學懂擁抱生命美好
03/02/2025
為回應香港日益嚴重的長者抑鬱問題及青少年自殺傾向,有機構舉辦「生死有匙」計劃,結合科技、媒體、園藝及創意藝術治療的跨代共融計劃,促進年輕人和長者的身心健康、社交生活及靈性發展。 「生死有匙」劇團過往三個月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和年青人一起體驗「面對生命的美好」,於大埔藝術中心黑盒劇場首度公演劇目《生命公因數》。不足20歲的觀眾琪琪,自言曾經看到臥床的長者,已經懼怕死亡。「但今次看到一班超過90歲的長輩都可以那麼精伶,感到釋放。」然後生死有匙劇團將她的心情化成劇作,送給她一份禮物,擁抱生命的盼望。 「生死有匙」計劃以生死為主題,第一篇章集中「言好生」,藉智能水耕種植箱、跨代生死教育工作坊、本地社區導賞團、陶藝工作坊、表達藝術工作坊及演藝工作坊等,幫助參加者找到抗逆的正向方程式,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第二篇章「迎好死」,將會凝聚跨代智慧和韌性,幫助參加者正視死亡,將經驗轉化為持續的抗逆力量。   「生死有匙」劇團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的晚期長者和青少年共同組成。是次演出集合了18位長輩和青少年參與,他們演繹時光流轉中的溫暖與感動。 「如果我的腳沒有跌傷,就不用入住老人院了。」長者黃Auntie演繹一位女兒要安排媽媽入住老人院的掙扎。今天在香港的老人院仍然有良莠不齊的情況,有參加者分享她爸爸曾經入住一間質素惡劣的老人院,只提供少量膳食和丟在地下的雞翼仍給長者進食。縱然黃Auntie不是擁有同樣的故事,但她由恐懼入住老人院,到現在在廣蔭頤養院可以發揮很多新的嘗試,如插花、戲劇等而感到興奮,是很大的改觀和改變。   「我很喜歡試新事物,今天可以演出當然高興。」黃Auntie說,女兒更笑說她早一天已試戴耳環,因為要預備上台演出。而另一位長輩的家屬Rebecca分享︰「看到媽媽年紀這麼大仍然作出不同嘗試,實在為她高興。」   在演出尾聲,院長Vennus以表達藝術的方式讓大家製作一款餸菜,於新年期間送給社區或安老院的長者。不同參加者也發揮他們的心思和愛意,藉「樣樣都有」、「六福臨門」、「Happy Meal」表達對長者的關愛。   當天同場亦舉行了「⽣死有匙」項目啟動禮,向公眾傳達⽣之美、死無憾的信念。 計劃負責人Andrew表示︰「啟動禮那張傳統的飯檯和保溫的餸罩,代表長輩年輕的時代,很多時為大家烹調美味的餸菜,又或者為了家人溫飽而努力工作,今天餸罩下面是在廣蔭頤養院駐院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長輩和一班年青人創作的菜式,代表一班長輩晚年的時候,可以為自己的人生作出的回顧。」計劃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推行,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4支持。觀看報道
經濟日報_生命公因數
[經濟日報]長者與青年跨代劇場演出 以味道印記演繹生死態度
27/01/2025
近年長者與年輕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均受到關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早前推行「生死有匙」計劃,結合科技、媒體、園藝及創意藝術治療的跨代共融,旨在回應長者抑鬱及青少年自殺傾向問題。「生死有匙」計劃由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4支持,顧名思義以生死為主題,第一篇章集中「言好生」,藉智能水耕種植箱、跨代生死教育工作坊、本地社區導賞團、陶藝工作坊、表達藝術工作坊及演藝工作坊等,幫助參加者找到抗逆的正向方程式,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第二篇章「迎好死」,將會凝聚跨代智慧和韌性,幫助參加者正視死亡,將經驗轉化為持續的抗逆力量。面對生命的美好 在第一篇章的「言好生」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的晚期長者和青少年共同組成「生死有匙」劇團,他們過去3個月透過「一人一故事」劇場,和年青人一起體驗「面對生命的美好」,本月初於大埔藝術中心黑盒劇場首度公演劇目《生命公因數》。是次演出集合了18位長輩和青少年參與,他們演繹時光流轉中的溫暖與感動。 「如果我的腳沒有跌傷,就不用入住老人院了。」長者黃Auntie演繹一位女兒要安排媽媽入住老人院的掙扎。今天在香港的老人院仍然有良莠不齊的情況,有參加者就分享她爸爸曾經入住一間質素惡劣的老人院,只提供少量膳食和丟在地下的雞翼仍給長者進食。縱然黃Auntie不是擁有同樣的故事,但她也明白由恐懼入住老人院到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可以發揮很多新的嘗試,如插花、戲劇等而感到興奮。 黃Auntie︰「我很喜歡試新事物,今天可以演出當然高興。」女兒更笑說她早一天已試戴耳環,因為要預備上台演出。而另一位長輩的家屬Rebecca分享︰「看到媽媽年紀這麼大仍然作出不同嘗試,實在為她高興。」以藝術表達關愛 還沒20歲的觀眾琪琪,自言曾經看到臥床的長者,已經懼怕死亡。「但今次看到一班超過90歲的長輩都可以那麼精伶,感到釋放。」然後生死有匙劇團將她的心情化成劇作,送給她一份禮物,擁抱生命的盼望。 在演出尾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院長Vennus,以表達藝術的方式讓大家製作一款餸菜,於新年期間送給社區或安老院的長者。不同參加者也發揮他們的心思和愛意,藉「樣樣都有」、「六福臨門」、「Happy Meal」表達對長者的關愛。 當天同場亦舉行了「⽣死有匙」項目啟動禮,向公眾傳達⽣之美、死無憾的信念。計劃負責人Andrew表示︰「啟動禮那張傳統的飯檯和保溫的餸罩,代表長輩年輕的時代,很多時為大家烹調美味的餸菜,又或者為了家人溫飽而努力工作,今天餸罩下面是在廣蔭頤養院駐院表達藝術治療師的帶領下,長輩和一班年青人創作的菜式,代表一班長輩晚年的時候,可以為自己的人生作出的回顧。」 報道連結
DSC01212
[獨立媒體]安老院舍靈安晚期照顧服務
23/01/2025
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公布的資料,1997年至2023年期間,65歲及以上人口(即長者人口)增加逾倍至168萬人,佔總人口的22.4%,而居於安老院舍的長者有79,100人,多數末期病人希望在熟悉的環境中接受照顧,儘管許多人最終仍在醫院去世。最近,政府在憲報上宣布,自2024年6月3日起,若安老院舍的院友在生前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並在離世前14日內接受註冊醫生的診治,且死因證明書顯示死因為自然,則該死亡個案無須呈報死因庭。這一新安排將使居住在院舍的末期病人更容易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中離世。 承蒙「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自2021年成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經濟有困難的末期病患長者提供短期住宿服務,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該中心在2021年至2024年間已照顧了504名長者並他們的家屬,提供13332人次的靈安護理服務,而自居處離世條例修訂後,已有三名長者在頤養院安詳離世。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表示︰「2021年我們成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了填補社區缺乏足夠的資源和設備來促進晚期關懷的問題,中心提供一個高質素的靈安晚期院舍照顧服務,並且香港的社區/院舍服務對同工晚期關懷的知識、訓練和資源不足,故此我們除了訓練本院同工,還舉行了7次公開講座(合共940人次參與),並為95位公眾人士提供靈安義工培訓等,同時連結醫院紓緩治療病房、社區老人評估外展隊、醫務社工和各持份者等,集合力量改善香港安老院舍的長者晚期服務質素。我們亦為每名長者展開預設照顧計劃的對話和增加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並為家屬們提供哀傷關懷及長者離世後支援工作。」 就過往三年的資料顯示,252位服務長者當中,平均年齡為82歲,平均入住日數乃105日,其中61.4%長者沒有計劃輪候社區/安老院舍服務,但醫院要求出院,故申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服務,以提供及時並全面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讓經濟有困難的長者及家屬能同走人生最後一里路。至於晚期病患類別方面,當中晚期長者患有消化道/胃腸道癌佔34.%、呼吸道癌佔19.3%、泌尿生殖系統癌左佔10.1%。 何婉慧院長分享︰「晚期長者身體急劇衰退,又要面對陌生的新環境,可想而知對長者和家屬照顧者都十分徬徨,但我們肯定生命並視死亡為一個正常的過程,並引入全球12個國家或地區都已經推行的『靈安護理』(Namaste CareTM)模式,將安靜舒適、多元感官刺激及觸感按摩(Loving-touch approach)等元素融入生活中,以緩解長者症狀,提升整體生活品質。我們亦會根據長者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服務中尊重長者的自主性和選擇權,實踐使長者得尊榮的目標,並在靈安晚期護理的挑戰中繼續尋求他們個人和靈性發展的機會,幫助長者和家人應對疾病和喪親之痛。」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邀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進行研究,由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明德教授周燕雯教授作為項目負責人,通過量化和質性評估,訪問長者、家屬及工作人員,了解中心服務對長者晚期生活及照顧者的影響。周教授指出:「在定量研究快中發現儘管接受靈安服務的長者於生命的最後階段,但在接受服務後的3個月及6個月內,其身體、情感和實務困擾並未增加,特別是對於在6個月內去世的一群,使用服務者的身體狀況保持良好,而比較組則惡化。此外,使用服務的家屬在3個月後的抑鬱和焦慮水平顯著降低,並在第6個月進一步減少。照顧者壓力亦有減少。在定性研究中,家屬分享「食物」和「人」是護理優劣的決定因素。」足本報道
EAST
[東張+]分享爸爸最後一程於晚期院舍「開心體驗」 李小姐:院舍辭世肯定比醫院好
18/01/2025
最近,政府在憲報上宣布,自2024年6月3日起,若安老院舍的院友在生前被診斷患有末期疾病,並在離世前14日內接受註冊醫生的診治,且死因證明書顯示死因為自然,則該死亡個案無須呈報死因庭。這一新安排將使居住在院舍的末期病人更容易選擇在熟悉的環境中離世。病人家屬李小月就跟觀眾分享了入住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寶貴心得和經驗,尤其希望給長者觀眾和家屬參考。 李小月的爸爸在2023年1月入住「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當時我爸爸有前列腺癌,擴散至骨,身體不同的部位都會感到疼痛,我們都難於照顧,所以要入住安老院舍。起初他也不適應的,但入住中心一個月後,參加了不同的活動,例如香薰按摩、豎琴治療、表達藝術治療、早禱會……內心變得平靜。」 家屬:院舍專業照顧讓長者最後一程仍增添人生新體驗 李伯伯於2023年10月離世,李小月記得爸爸離世前經常出入醫院。「至今我仍然記著父親在院舍每張笑臉,老懷安慰的情態,沒有惶恐,安然完成他人生的旅程,唯一可惜是當時居處離世條例尚未修訂,未能讓長期病患院友可以選擇在熟悉的院舍環境中離世,我父親在最後一程也是要折騰送去醫院,當時他已是進入半失去知覺狀態,持續了2天半才離世,而後段時間,我們亦只能夠每天在指定探病時間見父親,若當時可以在院舍辭世,我深信父親可免掉入院的不安,因每次知道要送院,他就異常緊張,因為醫院對他採用約束式照顧,令他非常驚恐,大失常性,思緒紊亂,回到院舍,他一般兩三天就復常,患病長者是難以瞬間適應陌生環境,作為兒女,我們深深明白分離是時日而已,心理準備一定有,但若能夠在他彌留之際,「陪伴」就是我們一家人最渴望而能力所及的事,讓爸爸從沒有「孤單」完成他的人生旅途。」足本影片分享 如欲了解我們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登入︰ https://hkcccu.kych.org.hk/zh-hant/services/center/   如欲交流與我們的合作機會,推動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電郵info@hkcccu.kych.org.hk
WhatsApp Image 2025-01-17 at 08.34.52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Hong Kong elderly who use spiritual end-of-life services more stable physically: study
17/01/2025
//The services included one type of practice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alled Namaste CareTM, which incorporated pursuing of spiritual needs, elements of quiet comfort,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and massage to alleviate symptoms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for the elderly. Chow (Professor Amy Chow, Si Yuan Professor Health and Social Work,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aid that the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care home offered families an alternative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having their elderly loved ones suffer in hospital during their final stages of life.//   //頤養院靈安護理的服務源自美國,結合了追求靈性需求、安靜舒適的元素、多感官刺激以及按摩,以緩解症狀,提升長者的整體生活質量。 周教授(香港大學思源基金 (健康及社會工作學) 明德教授)表示,頤養院提供的服務,為有晚期長者的家庭提供了多一種選擇,不用在醫院受苦。//足本報道 如欲了解我們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登入︰ https://hkcccu.kych.org.hk/zh-hant/services/center/如欲交流與我們的合作機會,推動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電郵info@hkcccu.kych.org.hk
Untitled
[千禧年代]研究顯示長者接受安老院舍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後其身體及情感狀況保持良好
17/01/2025
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對「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研究,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研究項目負責人周燕雯教授和院長Vennus。 周教授指出:「醫院的資源有限,所以病人留在醫院的時間短暫,但靈安晚期照顧可以提供長期、穩定的環境,病人不需要擔心出院,也可以和家人有機會與醫護人員建立關係,而進行藝術活動、五感體驗都需要空間,中心就可以提供這些服務。」 收聽報道   如欲了解我們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登入︰ https://hkcccu.kych.org.hk/zh-hant/services/center/   如欲交流與我們的合作機會,推動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電郵info@hkcccu.kych.org.hk
WhatsApp Image 2025-01-06 at 10.53.46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How creative therapies help bereaved Hongkongers process unspoken grief
06/01/2025
//Lau crafted the box as part of her expressive arts therapy sessions at the HKCCCU Kwong Yum Care Home, where her mother had stayed before she died. According to Lau, the sessions taught her how to grieve and give voice to her feelings.// //少梅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的表達藝術治療小組製作了這個盒子,而這兒是她母親過世前曾入住的地方。少梅表示,這些小組教曉她如何面對悲傷並表達自己的情感。// 閱讀全文 *是次表達藝術治療小組由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
2024.12.04-466-JH-6053
[時代論壇]研討會談靈安晚期照顧 林正財:院牧勿忽略日光之下的責任
31/12/2024
【時代論壇訊】隨著立法會三讀通過有關訂立預設醫療指示條例草案,社會對晚期照顧的討論愈增,更關注長者晚期的生活質素和自主權。12月4日,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在一個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上表示,院牧不應只著眼於來生盼望而忽略日光之下的責任,應思考自身如何能在晚期照顧中,讓長者有尊嚴地度過人生的最後階段。 林正財認為尊嚴對長者的晚期生活至關重要,並指現時本港醫療發展在多方面都領先其他地區,惟在晚期照顧中一直沿用「先治療,後紓緩」的方式,未有考慮長者的尊嚴,令他們在臨終前的生活質素下降。他又指,從宗教的角度看,雖然救贖神學強調來世的盼望,但日光之下的責任也不能忽略,故院牧當思考在晚期照顧中,如何能出一分力。 除長者的尊嚴外,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關瑞文教授指出,靈性健康對晚期長者及其照顧者的生活亦十分重要。他引用各項研究指,將靈性健康引入晚期照顧,能減少長者的孤獨感及對死亡的恐懼,幫助長者應對各種健康上的挑戰,提升生活質素,身心健康亦能得到改善。對於照顧者而言,靈性則能緩解他們面對的壓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靈性健康對晚期長者雖然重要,惟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何天虹博士指,將其加入醫療體系有一定困難。她指,在龐大的工作量下,醫護人員未必有時間作靈性上的關顧,亦缺乏相關知識和技巧。因此,當他們發現病人有靈性上的需要時,會轉介給其他人如院牧等。此外,長者亦未必善於表達情緒。對此,她強調表達藝術治療的重要,指藝術能提供另一方法給長者抒發感受,亦不受形式及文化的限制。 隨著多個國家對晚期長者的靈性健康愈趨重視,相關工作者開始作出嘗試,靈安護理(Namaste Care)則為其中一種照顧模式。Namaste Care International的創辦人Joyce Simard指,此模式著重以人為本的關懷,希望透過五感刺激、個性化關懷及不同活動,提升生活質素,讓臨終病人在安老院能感受到家的感覺,有尊嚴地離去。 是次研討會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合辦,於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行,同時設有網上直播。文章連結
JAS_4454
[基督教週報] 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2024  活出生命靈性本質提升照顧服務意義
16/12/2024
踏入人生最後階段,醫護人員除了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外,更要關顧病者身、心、社、靈的全人需要,因此靈性健康絕對是晚期照顧上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已於12月4日,假香港大學黃麗松講堂舉辦「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2024」,探討「靈性」在晚期照顧上的角色,提升晚期生活的照顧品質。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主席鍾健楷牧師致辭時,歡迎出席者聚首一堂,共同探討大會主題「晚期路上的靈性照顧‧活出生命的本質」,期盼藉此讓更多人了解靈安晚期照顧的意義。他又感謝各界支持和合作,稱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將繼續努力不懈,為晚期長者提供更完善及優質的服務。   前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醫生表示,近年他接觸很多長者和絕症病人,故特別關心晚期照顧問題,反思醫護人員如何令人在死亡前得到安寧生活。「不少長者說死亡不可怕,最可怕是沒有尊嚴地死亡。」他指,長者們普遍希望自己能安詳離去,不要在人生最後階段有肉體痛苦,以及能在臨終前完成心願等。因此,他提醒:「醫護人員天職是醫病,但不要忘記醫『人』,身、心、靈更加重要。」    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則分享,即使醫療和社會服務做得再好,但如果不能完成病人的心願,病者則變相失去了尊嚴,所以籲同工應多思考如何在服務層面上,考慮病人的心願和給予他們選擇的權利。他盼望能帶動社會討論「晚期照顧」的議題,從而讓市民明白靈性關懷的意義和選擇。   靈性關顧 促進身心社靈健康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關瑞文在首場講座中,以「探討靈性健康對支援晚期病患長者及照顧者的角色」為題,指調查顯示「自主控制肉體痛楚」、「臨終環境衛生及有安全感」、「感覺自己被妥善照顧」是受訪者普遍認為「好死」的重要因素,「靈性需要」相對排名較後,但研究結果卻剛好相反。   他解釋,長者在人生最後階段面對焦慮和沈鬱,靈性健康為他們營造了心靈滿足感,縱然晚年感到孤單,但仍與社羣有聯繫感,繼而慢慢影響身體轉變,因此坊間亦發展出很多靈性介入的方式。對照顧者而言,靈性健康同樣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緩衝照顧過程的負擔和感覺、間接提升生活及生命質素、找到意義感並帶來成長等,可見靈性培訓對病者和照顧者而言同樣重要。因此他重申,「靈性需要」未必在「好死」因素中名列前茅,但研究發現對兩者在身、心、社、靈上都起了關鍵作用。   關教授續言,靈性健康是信仰、價值、人倫關係的整合與體會,明白生老病死是順應自然,能夠在人生中發現意義,以及縱然面對苦況也有平安的體會。最後他以「天、人、物、我」形容靈性豐富感,指靈性健康者將經歷「自在而在」的感覺,即使身處困苦中,但因為能對自己的生命作主,因而感到自由、順應自然和舒適。   研討會同步設有網上直播,線上線下超過400人參與,參加者來自愛爾蘭、英國、新加坡、內地、澳門、台灣及香港。當日探討範疇包括「靈性健康的認識與應用」、「當靈性關懷結合靈安護理」、「邁向高質的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分別由專家學者及業內人士分享,共同探討靈性健康在晚期照顧服務上的實踐和重要性。 全文連結
JAS_4300
[獨立媒體]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關注長者晚期路上的靈性照顧 活出生命的本質
10/12/2024
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2024集結香港、美國、澳洲學者和安老界專業人士關注長者晚期路上的靈性照顧活出生命的本質 長者步入晚期,難免遇到疾病的挑戰,害怕只能臥在床上,孤單地面對死亡,為提升晚期生活的照顧品質,讓長者能感到被陪伴,活著仍有尊嚴和盼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承蒙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的支持,舉辦靈安晚期照顧研討會2024,線上線下吸引來自愛爾蘭、英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台灣、澳門和香港超過400位專職及管理職系同工參與,讓參加者深入理解和欣賞靈性在晚期照顧的角色,看到人的重要性,幫助長者活出內在的尊嚴。   主禮嘉賓前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梁智鴻醫生表示︰「我們醫護人員可以怎樣幫助臨終病人和長者面對安寧的生活?從近年我接觸的病人的經驗告訴我,他們覺死亡不可怕,但最可怕是沒尊嚴的死亡。他們知道醫護人員會很努力搶救,但他們不想淪為工具,被插喉、心外壓,他們希望可以安詳死亡。他們又希望與家人或朋友交代身後事,但不知怎樣說,離開時沒交代而感到沒尊嚴。另外,他們有些心願想達成,但卻達不到,以上都是沒尊嚴的死亡。」「我們的專業是醫病,但醫治人的身、心、靈更重要。這是一個致命的場景,也是一個維持生命的場景。」 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林正財醫生認為當晚期病人可以選擇,就是有尊嚴的死亡。「政府最近通過賦權病患定下「預設醫療指示」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就是讓病患者可以選擇。為什麼香港無論醫療和社會服務在世界水平都做得不錯,但香港人卻不快樂?正是欠缺尊嚴和選擇。我們要多考慮晚期病人的心願,例如是否一定要先治療後紓緩的模式,還是一個病人當知道自己有癌症時,已經可以選擇積極治療或紓緩治療。」 2021年成立的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專門服務有末期病患及經濟患難的長者,隸屬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表示晚期病人會提出以下問題。「為什麼有病?為什麼還沒死?所以我們服務的設計是同行、同在、同心,怎樣可以透過身體的病痛,在靈裡超越身體的限制而感恩,我們將靈安護理元素置入服務當中,一個舒服的環境,多元化的感官,讓長者得到最高質素的晚期照顧。」 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明德教授周燕雯教授,一直致力香港晚期服務上的研究,她指出結合文獻、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研究結果,認為靈性關顧是與自己、他人、大自然和神的關係。「簡單如飲食都可以為晚期長者作出靈性關顧,在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除了著重食物的營養,讓人進食時與自己接觸,食物也會涉及與家人的回憶,和他人的關係,而且他們會烹調長者的家傳食譜,可以傳承與後代。」 「當人接近死亡會思想存在的意義。靈性關懷重要的元素是我們要尊重人的重要性,看病人需要什麼而去回應,而不是我們以自己的專業和興趣而放在對象身上。靈安護理的照護模式包含各種觸感,視覺、接觸、與自然的關係,讓他們先活在當下,再作出人生回顧和回憶人生過往的成就,有什麼值得欣賞,都可能幫助晚期長者。」   是次研討會還邀請到來自美國的 NamasteCareInternational 共同創辦人 JoyceSimard、澳洲塔斯曼尼亞大學健康與醫學學院護理學系高級講師 Dr.SaraKaracsony、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關瑞文教授、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何天虹教授及在香港實踐晚期照顧的專業同工在論壇中分享,以專業的知識和前線的故事,讓參加者更加理解晚期長者的身心靈需要,共建恩慈仁愛社區。全文連結
TheLastPage_Icon pic
[獨立媒體]靈安護理的力量
25/10/2024
當生命走到最後階段的時候,人們面對着死亡這個課題,會感到無助和難以適應,甚至會引發不同程度的恐懼。尤其是晚期長者,在身體受病魔折磨且功能逐漸衰退的情況下,更容易陷入自我貶低的情緒中,覺得自己變得無用,甚至因擔心成為家人的負擔而壓抑自己。如此絕望的時刻,唯有愛才能帶來轉化。   重視彼此結連的關係 患有認知障礙的龐婆婆,一直牽掛着家人,經常皺着眉頭,流露出內心的不安。 我們察覺到「陪伴」對她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連結,一個讓她感到安心和安全的依靠,讓她感受到自己並非獨自一人,於是邀請她接受靈安護理(Namaste CareTM)#服務。 在環境安舒的靈安護理室,柔和的光線映入龐婆龐婆婆的眼簾、感受坐在椅上所帶來的舒適感、被和諧輕柔的音韻繚繞、加上沁入人心的香薰瀰漫,緩解她緊張不安的情緒、達致心境平靜。 龐婆婆喜歡柔和的觸感按摩(loving touch)。薰衣草的氣味可以讓人平靜、幫助睡眠及放鬆身心;佛手柑的氣味可以安神舒壓及改善焦慮 ; 尤加利的氣味則可以令人消除疲勞感,提神醒腦。她可以自由地選擇她喜愛的香薰按摩油味道進行按摩,將身體疲憊和煩惱一掃而清。 一開始她與靈安照護師尚未熟悉,接觸到她的手掌時會感覺到一絲防備及繃緊,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緊繃的狀態漸漸消失了。藉着靈安照護師溫暖的眼神和柔和的聲音與她交流,緩慢而輕柔地觸摸她的手,讓她感到這種接觸不是給她威脅,取而代之的是帶來一種安心的感覺,肌膚互相接觸的溫暖觸感令她的手掌不再緊握,而是輕輕地伸出,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連結,這種連結充滿了互相的信任、關愛和尊重。   雖然龐婆婆因認知障礙症讓她遇見許多的困難,但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力量和價值。我們努力創造一個溫暖和諧的環境,靈安護理讓她感到被愛和受重視。這種情感和溫度的交流,不僅讓龐婆婆感到安心和溫暖,也讓我們深深體會到靈安護理背後的愛和意義。 #靈安護理(Namaste Care)由Professor Joyce Simard創立,於全球不同國家和城市的安老院舍或服務單位已被廣泛應用,這種護理方法的核心是讓晚期長者在最後的階段感受到關愛和尊嚴,特別透過特定的日常活動,為患有晚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創造一個充滿愛、平和與尊重的環境,讓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裏,仍能有尊嚴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WhatsApp Image 2024-09-11 at 16.56.15
[香江暖流]一頁靈安介紹
12/09/2024
《#香江暖流》一直關心長者心靈需要,今次《#埋嚟介紹返》邀請了院長Vennus分享我們的最新項目「#一頁靈安」計劃。   「現時我們在培訓階段,參加課程的學員除了認識一些照顧長者技巧,更加重要我希望他們先認識自己,所以第一堂我先帶領他們認識『我是誰』,當他們先能理解、明白自己的感受、價值觀,才能理解他們的服務對象,亦知道他們的信念、價值和倫理會影響對方。而學員亦明白服侍別人前要自己提升生命的承載力。死亡跟自己的關係,亦能夠幫助服務對象有死亡的預備,懂得怎樣處理哀傷。」足本收看 奉獻支持
NZ8_8299
[時代論壇]分享會談為生命倒數作準備 吳思源籲華人改變觀念 應求「死得好」
29/08/2024
【時代論壇訊】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來九27)然而,在我們的人生規劃裡,可曾為自己或所愛的人生命最後一里路,作好準備?於上週六(廿四日),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舉辦的「劃出人生的圓弧——晚期生命的靈性關懷分享會」上,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分享長者與晚期病人,在生命倒數時的生命及靈性需要,以及陪伴者可怎樣與之同行。吳思源強調,必須讓長者或晚期病人得到生命的尊嚴。他又認為,華人應改變傳統的生死觀念,不應只求「唔好死」或「遲啲死」,而是追求如何「死得好」。 吳思源把晚期生命劃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得悉自己或家人患上重病。他指出,當人得知噩耗,心情必然忐忑,但信徒有禱告的權利,「(禱告目的)不一定是(求)痊癒,而是將心中的焦慮交託。禱告不一定能改變(患病)事實,但可讓心神定下來。」 吳思源引述台灣已故天主教主教單國壐的分享,指單國壐得知自己患上肺腺癌,只剩下兩、三年壽命的當刻,頓感徬徨沉重。不過在候診室的單國壐確定了兩件事:一、將健康與身體交給醫生;二、將生命與靈魂交給上主。當單國壐確定這兩件事後,心情在短短數分鐘內即截然不同。後來,單國壐多活了五、六年,比醫生原預計的剩餘壽命長,其間他盡量減少入侵性治療,並在全台灣進行佈道,直至不能再擔起主教的職務為止。吳思源表示,單國壐的事蹟提醒大眾,即使生命遇上噩耗要交託上主;而作為晚期病患的家人,可握著他們的手禱告。 讓晚期病人恢復尊嚴 家人同行角色不可替代 當收到噩耗以後,病者及其家人便要預備不虞。吳思源形容,處於這階段的病人,生命在倒數,面對的心理威脅猶如判刑。但他指人生許多意外「無得倒數」,故從正面角度來看,生命的倒數是神讓人有機會為離世作準備。他特別提醒,家人是晚期病患的同行夥伴,「關懷、關注、關愛的工作,只有家人才最適合。即使頤養院再好,但親人是不能替代。」 而作為同行者,家人必須讓晚期病人得到尊嚴。吳思源解釋,當病人進入晚期階段已失去自我照顧能力,飲食、如廁、洗澡等都要假手於人,覺得自己失去價值,故照顧者應恢復晚期病人的尊嚴。而這種關心並非由上而下,而是持平等的態度看待晚期病人,皆因他們都是按上帝形象所造。他更引述德蘭修女對照顧窮苦受傷的肢體時的描述:「這是照顧基督的身體。」 吳思源續又形容,在生命倒數階段裡,家人可幫助病人作人生與靈性整理。他以「四道」概括這個人生歷程的回顧,即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例如子女可感激父母養育之恩,言明自己對他們的愛,同時求對方原諒自己的過錯,或是對對方曾犯的錯表達原諒。「透過重覓生命的美好、感恩的事情,道謝能讓快將離世的人得到滿足感。」 至於第三階段則是死亡臨到。他直言,即使有基督信仰的人,相信離世後可遇見主面,但並非等於「不怕死」,這是出於對現世的愛意,例如對親人、配偶的不捨等。其後當談及居家離世時,他認為相比起好些在醫院離世的人,這安排讓病人或長者的晚年過得更有尊嚴,惟華人卻對居家離世感抗拒。他認為華人傳統忌諱死亡的觀念必須改變,「只因(華人)對死亡太多恐懼,覺得唔死先係好,但唔死係為乜?人最重要係死得好,呢個係上主所賜好大嘅禮物。」 效法記念人的上帝 陪伴在生者面對哀傷 至於親人離世後,就是道別的階段。吳思源介紹了現時部份公立醫院及頤養院可提供場地,讓離世者家人舉行簡單的送別儀式。他同時提到哀傷關懷在這個階段的重要性,但強調並非勸人不要傷心,而是帶出事情的積極面。當送別儀式過後,就是曲終人散的階段。吳思源指真正的憂傷往往在這階段浮現,尤其在「大時大節」,在生的人會倍感難受。他指出,耶和華是記念人的神,人應效法上帝。他建議教會可在先人的忌辰,向其親人送上問候卡,而弟兄姊妹則可邀請離世者的親人一同過節,幫助他們面對哀傷。 而最後的階段,吳思源形容為「撫今思惜」。他指出, 許多在生的人害怕自己逐漸把先人忘記。他強調,離開的人一生都會存留在親人的心裡,只是他們被安置到心靈另一個神聖的角落,人會逐漸將這份哀傷化成懷念與感恩,然而,這個過程卻是十分漫長。 是次分享會除有吳思源擔任講者外,同場講者還有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及院牧呂海英,二人分享了在院舍及在家離世的處理,以及該院可提供的支援。全文連結
NZ8_8226
[基督日報]臨終者生命與靈性關懷:吳思源籲家人道愛與道別
28/08/2024
香港人口老化,長者晚期生命靈性關懷備受關注,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在廣蔭頤養院聚會上,指出病者經歷三階段,照顧者需給予病者尊嚴和愛,並且為臨終者送上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8月24日舉辦晚期生命的靈性關懷分享會,主題「劃出人生的圓弧」,吳思源與該院院牧呂海英、院長何婉慧分享如何陪伴家屬面對長者的生命終結,聚會180人出席。病者經歷三階段:從得知噩耗至靈裡鎮定   吳思源首先提出病者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得知噩耗凶吉未卜」,此時病者的心情極為擔憂,害怕最壞的情況發生。吳思源引述了台灣前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的例子,他在得知自己患上肺腺癌後,心裡雖然沉了一下,但很快就決定將身體交給醫生,靈魂交給上帝,並繼續周遊全台灣巡迴佈道,直到六年後被神接回天家。吳思源認為,在這個階段,適宜將心中的疑慮交託給主,通過祈禱來安定心神。吳思源認為人生不能逆轉惟有祈禱,他分享在化療診所林立的尖沙咀看到不少路人挽著醫務所的公文袋,想到內裡必是化驗報告就為這些人祈禱。第二階段是「進入倒數宜作準備」,這段時期可能長達五至十年,視乎病者的身體狀況。吳思源提到,面對中風、失智等情況,病者的心情可能會感到像是被判了刑罰,心理上受到威脅,並勸勉照顧者和陪伴者,給予病者十足的尊嚴和愛。他以德蘭修女為例,在街上尋找衣不蔽體的露宿者,被問到為何這樣做,德蘭修女說這些人的身體是基督的身體。此外,吳思源呼籲照顧者保持身心健康,靈裡活潑,或者家人輪流照顧,教會弟兄姊妹來幫忙等。向臨終者道謝、道愛、道歉、道諒、道別第三階段是「喪鐘敲響我寧鎮靜」,此時病者重新整理靈性與人生,陪伴長輩覆診時可以傾談,了解他們的往事,回顧人生的道路。吳思源提出了「四道」:1. 道謝,讓病者得到滿足感;2. 道愛;3. 道歉和道諒,即請對方原諒自己的錯失,並原諒對方所做過的錯,兩者同時並行,解開雙方的心結;4. 道別,在病者人生的最後階段,靈裡鎮定。聚會中安排了師琴彈奏《耶穌領我》,營造出平安喜樂、靈裡鎮定的氣氛。吳思源繼而分享向一位中醫師朋友談論自己如何相信有天堂,他比喻說:「如果一位朋友很有誠信,告訴你某處有座別墅,你當然會相信對方的話;對得救沒有確據的人源於與主關係不夠深交。」並且認為:「人始終進入死亡階段,而死亡只是一條走向榮耀天家的路。」實際操作:領回逝者的遺體至於實際的操作,例如領回逝者的遺體,吳思源簡介了有關文件,包括自然和非自然死亡。「自然死亡」的文件有死因醫學證明書、醫生發出的火葬許可書、遺體證明書,現時政府鼓勵在家死亡。「非自然死亡」的文件則包括:批準屍體埋葬、火葬令,俗稱法醫官紙,可以直接用作火葬或土葬;領取殮葬文件證明書,家人若不方便可以簽署授權其他人代領;認領遺體證明書,俗稱領屍紙,認領人必須為簽名者,若不能出席可以簽署授權。父母喪子最傷痛 化悲傷為力量進入送別階段,追思離別總會有不捨之情,凡事交託給主。有些教會可以存放棺木在教堂進行安息禮拜,下午火化。吳思源提醒,要是守夜,日間不宜,最好去殯儀館。疫情之後,人對安葬的觀念已有改變。至於生死不在人手上,不捨得一定會發生,最難受是失去子女可能是交通意外或病逝。吳思源指出,傷痛總會潛藏在人的心裡,父母喪子是最傷痛的一種。完美句號基金協助幼童死亡的父母,他們一生心中難以忘懷,吳思源強調:「縱使陪伴同行讓他們看到光明,但光明不會忘記傷痛。」 另一種哀傷是失去配偶,比較輕易渡過是父母死亡,但若是兒女長期照顧父母未必較易接受。「總而言之,不同情況哀傷期不同,總要化悲傷為力量。」吳思源指出,當殮葬工作完成曲終人散之後,傷痛會再出現,尤其是每逢節日、生忌、死忌,勾起人的思念。他建議教會在這些日子送上親筆簽名的慰問卡給家人,讓他們知道逝去者原來有人紀念的。每逢節日勾起思念 將逝者深藏心坎本身是愛百合牧養總監的吳思源透露,遇到父母失去幼年的兒子,機構會送上親筆簽名的慰問卡,鼓勵父母日後讓弟妹知道哥哥的名字,讓家人知道和紀念逝去者的名字很重要的。人的配合加上聖靈的安慰,便已足夠。漫長的路有主同行,曾經有母親抱著懷疑,為何不再思念逝去的女兒。吳思源鼓勵家屬將逝去者在心裡重新安放位置,放入寶貴神聖的角落,慢慢的轉化。他以耶穌空墳墓為例,「耶穌的裹屍布就是死亡的記憶,但將意義慢慢改變,告訴眾人耶穌已經復活,帶著新的形體與我們相遇,不再是以前的身體了。這種轉化應用在逝去者的家人身上,同樣給他們新的價值觀。」窺見那道光 經歷恩典與祝福在座談會上,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呂海英院牧分享了廣蔭頤養院的做法,院舍設有一個角落放上遺物,為逝去者的家人進行安息禮拜,之後相隔一至兩個月給電話家人慰問他們。有家人來到院舍收拾遺物的時候,護士和團隊陪伴他們一齊。「未必與他們同行的路好長,但做得幾多有幾多!」呂海英又指出,臨終者的晚期以年、以星期或以日計,院舍會提供安寧照顧,例如給他們餵食,醫療團隊為他們檢查,並且與家人商討身體的狀況和提供醫療意見,讓家人有心理準備。要是進入倒數的階段,會為長者提供舒緩治療,或者與家人商討後事,提供殯儀商的資料。吳思源回應,政府推行在家離世要經過程序,如果急病入醫院,在醫院離世就不能達到在家死亡的條件,所以要同家人協調。最重要是如何死,但有客觀因素,逝者的人生目的是「要活得好,死得好」為最後的晚程。聚會結束前,何婉慧院長播放一段影片,鏡頭出現一條行車路,駛向無盡的遠方,車道上斷續地出現白色的「慢」字,讓會眾默想面對人生的抉擇或焦慮,為自己畫上人生的圓弧,在圓弧內留下給自己的說話。最後,主辦方用恩典與祝福作為結語,在圓弧內寫下:「走進生命每一個當下帶著新的心新的靈接受當下每一個挑戰挑戰或許是機會讓您更貼近自己和他/她的心望進深處窺見那道光經歷恩典與祝福」報道連結  
實習5
[基督日報]廣蔭頤養院一站式綜合服務 何婉慧院長談提升長者身心靈健康
28/08/2024
//今年六月廣蔭頤養院展開「一頁‧靈安」計劃 ,動員婦女、年青人和退休人士關心社區的老人家和照顧者。院舍提供一套有系統的訓練,實習完畢後,成功畢業的學員可以出去社區服侍。她指出:「在社區,院舍很想推動一頁靈安的文化,讓多些老人家、雙老、精神病患者和獨立照顧者得到支援。」總括而言,院舍希望動員不同人士,包括專業人士,一起出去關愛社區,好像一個衛星城市,廣蔭頤養就好像一個核心,輸送愛的精神出去。//全文報道
WhatsApp Image 2024-05-24 at 13.27.42
[生活存關愛] 靈安晚期照顧服務
15/07/2024
香港步入高齡化,很多人都關注晚期長者可以怎樣擁有優質的生活。   院長Vennus、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經理Peony,和家屬Grace在「香港電台」節目《生活存關愛》分享了她們的看法。   Grace︰「在爸爸入住靈安晚期照顧中心期間,我感受到中心是與長者同行,讓長者在有限制的條件下,享受到最好的事物。在頤養院不代表分離,有很多活動我都可以參與。我沒有罪疚感,而是交託了一個專業團隊去照顧。整個過程他受的痛苦很少。」   節目中亦提及「一頁‧靈安」計劃,培訓有心志於長者關懷工作的婦女、青少年、退休人士……,學習靈安護理 (Namaste CareTM) 的模式,為晚期長者生命的最後一里路,提供身心靈滋養。 足本收聽 了解本院服務 奉獻支持
引入靈安服務封蛆
[社聯頻道]院舍引入靈安服務 提升長者晚期生活質素
04/07/2024
「一個整全的人其實是包括身、心、社、靈四個層面的,所以其實無論是無病無痛的人,還是患有認知障礙、晚期病患的朋友都一定有靈性上面的需要。」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牧呂海英傳道說。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強調人的靈性需求,希望透過靈安護理,重視末期病患長者與其家人的靈性健康。廣蔭頤養院引入Namaste Care服務模式,以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介入,提升長者晚期生活質素。 平叔早年確診癌症,在接受化療和電療後,醫生表示「食藥都沒有用了」。平叔曾入住過其他安老院舍,卻未能得到適切的照顧,後來經社工介紹,入住廣蔭頤養院。談到平叔入住廣蔭頤養院一段時間後的感受:「我感到無憂,無憂就安心了,我老婆都感到好安心。」 呂院牧續說:「我們的目標是希望透過不同的渠道幫助我們的長輩,與人去重新連繫;與環境重新連繫;甚至與自己重新連繫。當他們的靈性能夠被提升,生命的承載力也能被提高,讓他們能夠有力去面對自己的病患,甚至能夠將自己這份力量與人分享。」觀看影片愛心奉獻
DSC04649
[基督日報]「一頁‧靈安」計劃 照顧晚期長者、舒緩照顧者壓力
26/06/2024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6月開展「一頁‧靈安」計劃,培訓基層婦女、青少年、退休人士學習靈安護理,照顧晚期長者、舒緩照顧者壓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表示,晚期病患的長者缺乏身心靈全面的照顧,業界護理人才亦有短缺的破口,在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資助下,於2024年6月開展「一頁‧靈安」計劃,培訓有心志於長者關懷工作的基層婦女、青少年、退休人士,學習靈安護理(Namaste CareTM)的模式,嘗試踏出第一步,參與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培訓成為「靈安照護助理」。「一頁‧靈安」項目經理劉安俊指出:「基層婦女要照顧家庭未能全時間工作,但希望可以賺錢養家,並學習到一技之長照顧長輩,而青少年缺乏經驗,需要體驗的機會,才了解自己是否有潛質和興趣入行,至於退休人士,他們往往想為人生添上意義,而服務長者亦可以幫助他們近距離了解晚期的身心狀況,為自己作好預備。」 劉安俊補充:「在現今高齡化社會,晚期病患長者越趨增加,但坊間較多是身體護理,或家居清潔等,缺乏心靈的全面照顧,而照顧者又壓力爆煲,欠缺自我休息時間,催使我們開展『一頁‧靈安』計劃,培訓有心志人士補足現時晚期長者服務的缺口。」6月份「一頁‧靈安」計劃已推行兩次簡介暨招聘會,反應十分熱烈,共超過370人報名,當中不少參加者表示簡介會的內容激勵他們要好好裝備,服務晚期長者。參加者譚女士表示:「在面試過後回家途中,我一直在思考靈安的意義,現在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就是一心一意做老人服務,期望能給予長者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再次感謝貴機構讓我有機會重新計劃我的第二人生。」一連串的多元培訓課程將於7月展開,由資深社工、護士、香薰治療師、院牧教授,包括靈安晚期照顧理念與意義、晚期長者的心理轉變及身心靈需要、與認知障礙、失語、智障、殘障人士相處、善別及哀傷支援等。課程更涵蓋BHL靈安香薰療法第一級技能證書課程,完成課程後可自費考核認證。該項計劃期望為晚期長者生命的最後一里路,提供身心靈滋養,讓照顧者有自我關顧之時,更為社會帶來身心靈關懷的新一頁,建立恩慈仁愛社區。
封面相片圖
[社聯頻道] 靈安晚期照顧服務 紓緩照顧者壓力
07/06/2024
「中國人講『笑喪』,我、弟弟及家人,就算是我的朋友都是直接感受到(爸爸是笑喪),我都選擇了在廣蔭頤養院做安息禮拜,我覺得這個地方做安息禮拜給予我爸爸是一個最好不過的選擇,因為他是在走最後人生的旅程,令到他最穩妥的地方就是在這裡。而我的朋友在安息禮拜寫信息給我,雖然是簡單幾句説話,她說今日參加你父親的安息禮拜,我看不到世俗的繁文縟節,但是我看到寧靜與喜樂。」廣蔭頤養院院友家屬Grace說。   「長者走到病情晚期時,我們儘量都會用廣蔭有的資源,找我們醫生團隊支持長者身體狀況,例如:藥物需要,而在護理方面,儘量支援到大部分的身體需要,令到家人可以在這裡,一個好似家庭的環境中,在熟悉的環境去陪伴長者走到最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副院長歐健怡說。   「透過跨專業團隊的綜合評估,我們與長者及家屬一齊去商量,計劃ACP(預設照顧計劃),希望讓長者的想法被聆聽被尊重。在預設照顧計劃中分3個部分,包括:長者個人喜好、個人照顧及殯葬事宜,記錄他的背景、價值觀、心願、期望晚期生活方式及器官捐贈等種種想法。」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計劃經理袁巧兒說。   袁姑娘續指,長者入住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後,九成家屬照顧壓力減少。因為中心照顧了長者起居飲食、生活日程、醫療需要,並與他們商討預設照顧計劃,家人可以更專注陪伴晚程長者,支援長者的精神健康。    Grace說:「廣蔭令到我作為做家屬感受到,廣蔭給予我一份好強的信賴,當長者入住後,對比留在我身邊會更好,因為他們是一個團隊,是護老及靈安服務,與家人照顧有分別,作為家人單純懂得愛長者,好愛長者,但你不懂得如何照顧好他,是兩個分別來的。所以大家需要用另一個新角度了解靈安服務,不單是生前的舒適,而是生前死後對心靈的撫慰都是很重要的。」觀看影片
WhatsApp Image 2024-01-19 at 09.21.48
[悟死茶社]生死前的八種味道
18/01/2024
晚期長者在膳食安排有什麼迷思? 食物對晚期長者的意義是什麼? 你會在喪禮分享食物嗎? 什麼食物最能代表你呢?「毋忘愛」主席范寧醫生與Vennus院長在節目「悟死茶舍」分享他們的看法,Vennus亦會分享出版《生死前的八種味道》繪本的意義。 茶敘主持:范寧醫生 嘉賓:Vennus何婉慧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院長/表達藝術治療師觀看影片 訂購繪本 編製︰ 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撰文︰Big Ear Story 大耳創作 繪圖︰Pon'Seed
以飲食故事帶出生死教育 謝寧 x 何婉慧院長 尋找人生八味 (1)
[經濟日報]以飲食故事帶出生死教育 尋找人生八味
19/12/2023
關於本港護老院舍的環境,近日又受到關注。其實香港也有不少善心人士,竭力為居住於護老院的長者帶來身心靈溫暖。一向以「關愛.靈養」為宗旨的廣蔭頤養院,早前就跟前港姐、現為著名烹飪主持謝寧合作主理親子煮食工作坊,並以人生八味為主題推出曲奇餅,以飲食尋回人生記憶的味道。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是次與謝寧聯乘合作,意念源於院舍於5月時推出的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書中以8位婦女和母親的人生故事,透過家庭獨門食譜,以及插畫師細膩的畫作及動人的文字,詮釋生死教育的意義。   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分享此書的製作因由:「我們頤養院內很多長者,尤其不少女性以前都是大廚,或是很叻的家庭主婦,她們對食物很有要求,也各有不同人生故事。到她們年老了,有些過去的經歷和對人生睿智,是否可以透過食物,跟下一輩再作聯繫呢?於是便有了製作這本書的意念。」 閱讀全文
1891-6b
[時代論壇]八位婆婆的自家巧手菜 繪出人生八味 反思生死
25/11/2023
甜、酸、苦、辣、鹹、澀、腥、沖!若果這是人生的各種味道,你會用哪種味道概括目前的人生?假如一道菜式盛載著一段回憶與故事,那麼,每一種味道都是人生智慧的結晶。苦瓜黃豆豬骨湯、梅子鴨、薑蔥蒸鯇魚等八種不同味道的菜式,看似家常,其實是八位婆婆的巧手之作,也是她們的人生故事。有頤養院推出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娓娓道出她們的八味人生,每個故事的結尾都輯錄了她們的食譜,以及一句人生啟示,從而分享生活歷練與智慧,反思生死課題。 苦避不了,但可調味 愛吃苦瓜的苦婆婆製作苦瓜黃豆豬骨湯給孫女喝,但年幼的孫女怕苦,苦婆婆便精心研究減少苦味的方法,例如用滾湯代替老火湯、以肉片代替豬骨。最後孫女成功把苦瓜湯全部喝完。「人生就要不斷選擇和放下,苦,避不了,但可以調味。」苦婆婆的人生智慧,有沒有給你一點人生啟發? 在「酸」的篇章故事,當中的主角酸婆婆年輕時是大戶人家的大廚,僱主對飲食執著挑剔。不過酸婆婆對煮食一絲不苟,她做梅子鴨前,會先為梅子浸酒,又親自去劈柴,確保柴枝的粗幼大小一定要一樣,因為這樣才能控制火候。最後梅子鴨內軟外脆,僱主更寫了一張紙讚酸婆婆:「此品只應天上有」。婆婆覺得自己活得很苦,但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婆婆做事十分嚴謹。閱讀全文
原味生活館
[新城電台 原味生活館]晚期照顧的使命
13/11/2023
在節目《原味生活館》中,院長Vennus和院牧Conny分享在廣蔭家與長輩同行的體會。   「不是人人都有可以老的時間,可能明天就不在世,今天能夠做安老服務,為每個長輩帶來治療、盼望、改變,都是可以讓生命經歷轉化的事工。」院長Vennus   「新哥來了只是個多星期,起初是信佛教的,家人說他很抗拒信耶穌,但當我慢慢聆聽他對耶穌的看法,他以為耶穌會輸給魔鬼,於是我向他解釋,他了解到《聖經》的記載,耶穌不單有能力,也因為愛他而釘十架犧牲,而祂預備天堂給願意承認罪惡,相信耶穌的人,於是新哥就信耶穌了……能夠帶領晚期長者信耶穌,縱然離開世界,但能夠去到天家得著最大的安息,是很感恩的。」院牧Conny 收聽節目︰ 第一節 第二節
IMG_2633
[基督教週報]拓展臨終關懷新時代視野 各地商討提升靈性健康的策略和經驗
13/11/2023
今年,第十五屆亞太臨終關懷會議(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Conference)在韓國首爾盛大舉行,來自27個地區,大約1280位致力於晚期照顧的醫生、護士、社工、心理學家、教授等參與,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亦被邀請分享透過「靈安護理」(Namaste Care)照顧末期癌症長者的臨床經驗。   今年大會主題是「拓展臨終關懷新時代視野」(Expanding Horizons of Palliative Care in the New Era),除了從醫學研究、照護系統、輔導治療、前線人員培訓等各方面探討外,更有不少講座談及「靈性關顧」的重要性。   在 Loma Linda University任教,並曾出版書籍”What Do I Say: Talking With Patients About Spirituality”的Elizabeth Johnston Taylor教授,在會議中提及在德爾菲法專家小組評論中,指出靈性對71%-99%的重症病人是重要的,並50%-96%的重症病人想要得到靈性關顧,但49%-91%病人卻得到不靈性關顧。   在會議中,多位講者提及晚期病患者的靈性關注包括︰被遺棄、無望、信仰系統被挑戰、復和、死後的恐懼……Elizabeth Johnston Taylor教授鼓勵前線同工可以從個人內在、與他人關係和超越個人方面去為晚期病患者創造意義,介入的方面可以如下︰   個人內在層面︰生命回顧、表達藝術、靜觀 與他人關係︰原諒療法、利他主義 超越個人層面︰宗教活動、祈禱、感恩   至於來自台灣的臨床心理師林欣儀則帶出晚期照顧有五個面向︰全人、全個家庭、全個過程、全個團隊、全個社區,而我們可以從五個靈性關顧的需要作出評估,包括︰生命的意義、愛和被愛、原諒和被原諒、與最高者關係、盼望,又可以從三個階段去介入和幫助,包括︰第一階段、發現;第二階段、深入探索;第三階段、尋找答案。   而在2022年的論文Spirituality in Serious Illness and Health中提及在靈性健康方面,跨專業團隊的需要,尤其結合以病人為中心和實證研究,專門於靈性關顧的牧者尤其重要。   這次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的靈安團隊來到會議中,透過與各地學者、醫護人員、前線人員的交流,更加肯定現時「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服務的重要性。在我們發表的報告中,就長者、照顧者和靈安照護師進行調查,無論從量性和質性研究中,都發現「靈安護理」(Namaste CareTM)提升了他們的內在靈性、盼望、同理心、感恩的心,並減少遺憾等。   當關注晚期病患者的靈性健康已經是全球趨勢,在不少發表中亦提出要注重晚期照顧團隊的身心狀態,願大家能夠關心和支持晚期靈性照顧的相關課題,讓有心人繼續有愛心、智慧、魄力陪伴晚期病患者走在充滿恩典的人生路。    
cover picture
[Business Innovator]關係進深 服侍鄰舍
11/10/2023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提供一站式綜合安老服務,如24小時護理照顧服務、復康服務、心理輔導、社交靈性支援服務,還設有專為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的照顧服務,靈養關顧照顧服務及短期住宿與日間暫託服務等。其為了讓長者的身體、心理、社交與靈性各方面的需要,都可以得到合適的關顧。廣蔭頤養院近年亦開展了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經濟有困難的末期病患長者,提供短期住宿服務,讓他們與至親可一起走人生最後一里路。同時,頤養院亦是香港首間引入Namaste Care靈安護理服務模式的機構,以專業的晚期護理,五感、感知、家庭關顧為核心,再配合觸感按摩、柔和的音樂與長輩喜歡熟悉的氣味,營造一個寧靜安舒的環境,紓緩長者的痛楚。廣蔭頤養院明白在香港,護理員會視為是一個厭惡性的行業,覺得工作只是為長者洗澡、換尿片和餵食等,但護理員在長者晚年亦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支柱,因他們是長者身邊的貼身守護者。因此,廣蔭頤養院亦將護理員的職位改為靈安照護師,透過名稱上的改變令他們領略到工作的使命感,擴大發揮能力,亦改變了人力資源的架構,希望透過靈安護理這用心的服務模式,為長者提供更加優質的照顧。影片連結
371908263_680699326904329_7979796562512970557_n
[VIUTV 智富通︰BIZ勝之道]分享以人為本一站式服務
08/09/2023
在VIUTV 《智富通︰BIZ勝之道》提出香港護老行業人手短缺,即使如此,我們仍然銳意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   「對人的服務一定要『以人為本』,而我們會先視員工為一個『人』。今年我們增設靈安照護師職位。在香港,護理員被視為厭惡性行業,只是為長者換片、洗澡及餵食,但其實護理員是長者晚年的重要支柱,當長者跌倒或身體衰弱時,往往是護理員第一時間發現,我們將護理員的職銜改為『靈安照護師』,整理整個人力資源架構。希望他們可以被肯定,發揮能力,提升工作滿足感和歸屬感 。」   在節目中,會提及我們的服務理念及未來方向,可觀看以下影片了解更多。   足本訪問︰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8y3XSuZgRA
Capital promotion
[資本雜誌]提升服務層次 讓長者活得尊榮
07/09/2023
企業要改革,通常都是難關重重,更何況是一間已成立120年的長者頤養院?位於觀塘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下稱:廣蔭),在何婉慧院長與管理團隊的悉心籌劃下,突破了安老院既有的框框,逐步轉型成為長者一站式綜合性服務中心,包括24小時護理照顧服務、復康服務、心理輔導、社交及靈性支援服務,並設有專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照顧服務、為體弱長者的靈養關懷照顧服務,以及短期住宿和日間暫託服務,務求讓長者的身心社靈各方面的需要都得到合適的關顧,更重要是,讓長者活得尊榮,家人無憾,將是廣蔭持續所走的路。   要達至「以人為本」的目標,便必須拆毀舊文化與舊思維,尤其在安老服務上,當用者愈來愈多,服務更要與時並進。何院長在9年前來到廣蔭,看到不論在軟件及硬件的配套上,都未能應付到長者的急速改變,她感恩能有機會重新為廣蔭作出規劃,例如房間的考量、功能、室內設計、服務模式、人才的安排,由內至外的設計,都可以從新改造。   打破行內舊有觀念 不少安老院為了預防長者跌倒,及避免出現跌死的情況,都會以綑綁形式安頓長者在固定位置,9年前的廣蔭亦有差不多60%的長者需要受到約束,何院長與護理團隊便著力改變同工的思維,讓他們明白,綑綁只會更容易令長者跌倒。做法是每月審議每位長者的情況,是否需要繼續受到綑綁。用了兩年時間,從60%減至10%,直至今天是0%。   管理團隊亦著力改革人力資源架構,在2021年展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目前在廣蔭有接近60%的長者,都需要晚期照顧,包括認知障礙症中後期及有末期癌症的長者,死亡率是非常高,所以同事都要很有愛心及耐心,才能應付。「我們極希望長者在廣蔭時,是在地如在天,在回天家前,可以好好享受人生,長者要被尊榮。持守著這核心,廣蔭的靈安團隊加增了靈安照護師一職。由於廣蔭是自負盈虧的機構,更要致力在人力架構上提升,將護理員的職位改稱為靈安照護師,希望令同事認同工作是一份使命。另一方面,又為這崗位開設兼職,可以工作6或8小時,以多元模式吸引人手,對廣蔭來說,是非常突破。」   何院長本身是表達藝術治療師,因此她深信表達藝術可以有效讓長者尋回失去的人生意義。在廣蔭,一直推行藝靈融合,即藝術與靈養文化的結合。「人會隨著生命而出現不少『失去』,廣蔭希望藉著藝術,讓長者能從『失去』中,尋回得著,人生不是孤單,而是有盼望。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讓他們回顧人生的歷程,確認對家庭及自己的建樹,也讓親人更了解長者本身的過去,有著值得尊榮的人生。」   在這9年間,她與團隊建立了數個品牌,包括「一屋正菜」、「仨藝行」、「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The LasTaste」。她期望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發揮及活化,因為整個靈養的文化及所輸出的概念,都是表達著廣蔭的核心。或許未來會開展靈安照護學院,將生死教育、靈安護理、藝靈療癒等課題,加上廣蔭的實際經驗,與大眾分享,建立有系統的課程,將靈養文化發揚光大,榮耀神!
好習慣報道封面圖
[好習慣]唯有味道看破紅塵 《生死前的八種味道》
28/07/2023
甜酸沖鹹苦辣澀腥,人生百味。甜婆婆最愛煮腐竹白果雞蛋糖水,白果芯是苦的,但只要先把它挑出來,腐竹白果雞蛋糖水便很甘甜。沖婆婆懷念昔日孩子出生時,奶奶為她煲豬腳薑醋慶祝,豬腳薑醋很刺鼻,但從來有愛才有淚,再刺鼻,也會一直等待守候,直到最後。《生死前的八種味道》八個婆婆八個故事道出人生的苦難辛酸,直到死亡來時醞釀成智慧,化作甘甜,一路傳承。 記得返嚟飲湯 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出版,訪問了八個婆婆,訴說她們的人生遭遇和辛酸,甚至與家人面對衝突、隔閡、分離,走到人生最後一程,回想起,哪一道菜,令人再三回味?在中國人傳統文化中,飯桌是人生舞台,有拗撬,有歡笑;老媽子從不說「我愛你」,但囉囉嗦嗦說「記得返嚟飲湯」,比「我愛你」更真摯動人;說完「生嚿叉燒好過生你」,然後,加餸斬料一起食叉燒;一菜泯恩仇。一家人的感情,百般滋味在心頭。 擁抱生命的盼望 繪本出版的目的正是:「常嚐人生的滋味,擁抱生命的盼望」。這是一本食譜,更是藉着「味道」探討生死教育,書中的都是真人真事,勾劃出各種與母親的情懷和故事,盼提醒當代父母珍惜長輩,與孩子共讀從而帶着長輩的睿智,是創造未來的讀物。尤其近年移民潮出現,盼望年輕一輩透過這繪本珍存上一輩的愛與智慧。」文字動人真摯,插畫溫馨動人,讀起來笑中有淚,淚中有笑,還是序言寫得好:「人生呀,甜、酸、沖、鹹、苦、辣、澀、腥都有,真好。」
DSC01032
[時代論壇]頤養院辦藝術展覽環保工作坊 寄語社區彼此關顧 長者老而不廢
09/08/2023
【時代論壇訊】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今天起一連三日於觀塘海濱花園發現號藝廊舉行「一屋正菜慶典」,當中設有藝術展覽,展出逾八十件展品,大部份均由長者製作。另外設有自然藝術工作坊予公眾參與,盼望透過活動喚起社區關顧長者需要,並寄語長者老而不廢。 長者親手製作陶瓷 用作品講感受 該院早前推行「一屋正菜」計劃,舉辦藝術及種植活動。「一屋」意指凝聚社區不同群體,聯繫成一體的「家」;「正菜」象徵人到白髮時仍能活得有尊嚴。 這次慶典設置展覽,展出「一屋正菜」的活動成果,當中包括該院長者製作的作品。場內設有幾個區域,牆上掛了一些長者畫作,場館中央放置了長者所製的陶瓷作品,還有一屋正菜與旗下品牌就長者故事所繪畫的繪本展區。策展人之一陸俊杰表示,每件作品都有長者的故事,能展現真善美。他續指,陶瓷器皿由患有認知障礙長者製作,這些看起來不工整的器皿,其實代表長者當時身體的狀況和情緒的抒發。此外,他又提到有長者以前當海員或從事紡織工作,有認知障礙問題,遂與他們做編織藝術。 陸俊杰又介紹,展覽整體佈置採用了較鮮豔的顏色,皆因長者視力較弱,用奪目的顏色可以讓長者看見。另外,絢麗的色彩同時象徵繽紛的人生,期望長者能看到黑白灰以外的顏色,而非消極地等候死亡。 讓長者優雅地老去  找到生命寄託 該院院長何婉慧在歡迎辭中提到,「一屋正菜」活動希望能同時啟發長者與年輕人,並讓長者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找到自己,成為「正菜」。「一屋正菜」包含藝術與耕種活動,何婉慧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解釋,藝術對一生勞碌的長者而言是件遙遠的事,但其實長者亦有創造力,故特別舉辦這活動給長者參與。她認為「如何讓他們優雅地老去」非常重要。她直言:「雖然身體殘缺,但希望他們能心靈健壯。」 何婉慧續指,活動選址觀塘海濱,主要目的除了盼望拉近長者與社會的關係外,活動地點亦符合「一屋正菜」的理念。「觀塘海濱對內有菜田,對外面向大海,讓人感覺比較貼近自然,亦能讓更多街坊了解和參與。」 帶領工作坊的大自然藝術家李彥錚觀察到,神對長者而言是一份寄託,亦能感受到長者在與神的關係中得到安穩、輕鬆。他認為活動的整體氣氛良好,展覽與工作坊皆以貼近大眾的方式呈現,鼓勵更多人參與。 一連三日的活動亦設有工作坊,編製環保玻璃瓶、扇等,並以該院菜園的植物、天然物料、廚餘作為素材,盼望大眾關注環保。
DSC07744
[巴士的報]務農X藝術創作 「一屋正菜」藝術展助長者重拾自信
09/08/2023
年紀大機器壞,可能這是很多長者對自己的認知,但其實他們的世界同樣值得大眾去重視,計劃「一屋正菜」既通過農務耕種重拾他們的自信心,還以藝術展證明了其獨特的藝術感知和豐富的創造表現力。 為慶祝「一屋正菜」計劃啟動一周年,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以下簡稱:廣蔭)8月4日於觀塘發現號舉行慶典。在活動中會展出長者參與創作、超過80件風格多元的藝術品,帶領大眾透過自然藝術坊尋找自我,感受「身、心、社、靈」療癒之旅。 「老人家成日都覺得自己係廢柴」,廣蔭院長何婉慧說道,務農可以和他們的生活智慧相結合,在參與到播種、收割,甚至銷售過程中,可令其重拾過往經歷,同時提高身心靈健康,特別是職能方面的能力。何婉慧表示,「一屋正菜」其中一個重要表達體現在藝術展上,「將廢柴、廢料都執曬翻來」,再帶領老人家進行藝術創作,將「廢柴」變寶物。通過「一屋正菜」計劃,「長者會更被尊榮,他們的生命故事和智慧會被看見,從而繼續傳承下去」,讓大眾可以尊重並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 對於頤養院未來的發展動向,何婉慧透露,希望開設一個購物平台將老人家的作品售予公眾,讓世界看到他們,所得款項將投入計劃用作發展長者藝術工作,繼續造福老人家。另外,「想要整理和完善(照護)教材」,何婉慧指,希望設立一個靈安照護學院,讓業者以更精進的服務陪伴長者。《蒲公英的旅程》是展覽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畫,由藝術家引導頤養院的公公婆婆們共同參加而成,運用被棄置的材料如樽蓋、紙皮、發泡膠等進行二次創作,將色彩賦予到蒲公英的藝術表達中,寓意「一屋正菜」的概念可以散播到每個角落,做到生生不息。「我最中意玩嘅喇」,參與製作了多個作品的潔華婆婆興奮地表示:「雖然每次上課都只能畫一點,幾個月才能完成一個作品」,但是喜歡嘗試新事物的她透露,「有活動一定會再參加」,而且更指:「入了這個頤養院後更開心,身體都變好了」。現年已經92歲的她更親自下田種菜,形容過程十分開心:「會吃翻自己種的菜」,而且吃的時候會感到特別甜。 網站連結
DSC08084
[am730]廣蔭頤養院「一屋正菜」 為長者締造豐盛晚年 「藝術X農務」成果展示 連繫長者及社區
09/08/2023
長者的生活,亦可以很豐富精彩!一直抱持「尊敬長者」、「服侍上帝」為目標的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於過去周末於觀塘海濱公園發現號舉行了「一屋正菜」啟動一周年慶典以及藝廊舉辦「一屋正菜」藝術展,讓大家免費入場,參觀多件由長者創作的藝術品。 讓銀髮族成為無價正菜 於去年啟動的「一屋正菜」,希望可匯聚社區上不同人士,協助及關愛長者,並結合「身、心、社、靈」聯成一體,成就一家,而正菜則指就算成為銀髮族,仍能外到內,活得有尊嚴及有選擇。項目與合作伙伴們於過去一年已為長者舉辦了92場農務和藝術活動,大家一起用植物和廚餘變成藝術作品,實踐可持續綠色生活之餘,亦可展現「老而不廢」的信念。「一屋正菜」更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22」資助並選為「傑出氣候倡導大獎」得獎項目,成功為超過500人次長者提升自我價值,締造豐富晚年人生。 於慶典上參與活動的長者家屬、學生義工們亦分享參與計劃的得著,如改善與長輩溝通和使雙方關係更親密、吸取長輩的人生經驗等。「一屋正菜」大使黃劍文,則獻唱了一首為紀念其離世舅父而創作的新歌《餞別酒》,為義工和參加的長者打氣。此外,當日眾主禮嘉賓並一起為一幅由參與計劃的廣蔭頤養院長者,聯同義工團隊和大自然藝術家及表達藝術治療師等一起創作的印象派大型畫作《蒲公英的旅程》作點綴,寓意大家願意繼續與長輩同行,推廣並實踐「一屋正菜」的理念,讓更多長輩可過上璀璨、有尊嚴及有選擇的晚年生活。 正菜心聲: 今年已92歲的程婆婆坦言,每日「畫少少」花了很長時間去創作手上的畫作,當初根本沒想到成品會這麼美,覺得很開心。此外,她最開心是可以品嚐親手種的有機菜心,因她於城市長大,曾於十多歲種過很「粗生」的馬屎莧外,並沒有其他務農經驗,故是次種菜對她是難得體驗。她並指:「我鍾意玩呀,有其他活動我一定繼續參加。」 施比受更有福 於疫情前兩年一直有參與義工活動探望獨居長者的黃劍文指,原本想去幫人,但卻沒想到在接觸長輩的過程反讓自己得益,完全可體現「施比受更為有福」。加上他的公公也有認知問題,參加不同活動有助這些患者思考,故得知「一屋正菜」的宗旨便答應支持活動。「我沒有想過長輩的作品會如此美麗,根本不像是長輩的作品。」他認為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每一位長輩背後故事的投影,而中一幅由一位長者創作,因思念於疫情期間去世的兒子,希望可與兒子在天重聚的作品《盼望》,讓他有最深的感受。黃劍文認為活動很有意義,他亦願意盡力去讓更多長輩過有精彩的晚年生活。 長者發揮生產力 傳承人生智慧 「由於我們院舍有菜田,於疫情期間我們一直在想如何讓長者們可以優雅地老去,故想到讓他們務農以提升身心靈。」何婉慧院長指長者可繼續運用其知識和技能,後生一輩於活動與長者們溝通時,則可學習長輩們的人生經驗和生活智慧。長輩們可發揮他們的「生產力」,甚至可將所種的蔬菜出售,賺錢以維持農務的持續營運,從而祝福更多人。此外,長者亦會在不同藝術家幫指導下,透過使用回收物料創作藝術品,既可展現老而不廢的精神,亦可讓長輩們充分發揮創作能力。讓老友記活得有尊嚴,亦有選擇權。 「由於廣蔭以尊榮長者,關愛靈養,藝術是重要介入點之一,讓我們可將生命智慧和領悟發揮出來。」何院長希望大家可從中理解「老而不廢」及要「尊榮長者」。而且義工在服侍長者的同時,亦可從中學習長輩的智慧,對年輕義工們亦是難得收獲。由於長者所種植的有機菜和製作的藝術品均受歡迎,故計劃將設網上購物平台,讓網民購買。此外,廣蔭亦計劃將過往成功經驗整合成教材,以成立「靈安照護學院」培育更多照顧者;並希望參與的藝術家更了解長者,學習與長者溝通及服侍長者。報道連結
0707 cover photo_FINAL
[號角聲]尊敬長者 服事上帝
18/07/2023
怎樣幫助晚期病患的長輩有優質的生活? 如何提升長者的靈性生命? 尊敬長者、服事上帝,一直以來都是廣蔭家的使命。 院長何婉慧(Vennus)回憶多年來團隊成員們與長輩同行的經歷,在訪問期間香港號角編輯與Vennus都不禁流下淚來。 我們知道長輩步入晚期,要面對許多未知、恐懼,而照顧者看著長輩身體的衰退,無可避免會感到心痛和無助。 我們盼望透過靈安護理的服務,真切了解每個長輩和家屬的需要,讓他們身體、心理和靈性方面都得到照顧。 在日益變化的時代,我們仍然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初心仍然不變,「尊敬長者 服事上帝」正是我們前行的宗旨。 觀看影片 感謝 德慧文化 Life Reading 繪本館提供場地拍攝
cover photo
[號角聲]導讀《生死前的八種味道》
26/06/2023
謝謝 《號角聲》邀請何婉慧院長親自解說出版《生死前的八種味道》的緣由,精心揀選了一個最深刻的故事,導讀故事背後的意義⋯⋯ 觀看影片 感謝 德慧文化 Life Reading 繪本館 提供場地拍攝 —————————————————- 俗語說「人生八味」, 每種味道、每道菜 包含每個人旅途中所經歷的過程、感受。 此繪本 道出人生遭遇痛苦、辛酸時, 或與家人面對衝突、隔閡、分離, 甚至死亡迫近前, 仍能將際遇釀成智慧,化成甘甜, 傳留給後輩。 鼓勵你珍藏這繪本,並送贈摯愛親友, 成為愛的禮物,一同感悟生死、領略睿智​。 ▎ 網購LINK:https://pse.is/4xa383 試讀本連結:https://bit.ly/3lT0hsE ========== ========== 編製: 德慧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IMG_9759
[經濟日報]90歲婆婆以家常菜 傳承最質樸母愛
15/05/2023
住家菜的溫暖,在於媽媽的用心,見子女工作忙碌常捱更抵夜,便煲點清熱下火的苦瓜湯;希望家人吃得滋味又有營養,便把平常蒸魚花心思轉換煮法。當中蘊含的心意,是母親對家中成員的關愛。在街市採買、在廚房忙進忙出,那些洗洗切切的聲響、瀰漫着整個屋子的飯菜香,都是看得到的母愛,就像今年已屆90歲的劉婆婆和程婆婆的故事。 劉婆婆 苦瓜湯 劉婆婆才3歲就喪父,今年90歲的她,說起舊日生活,雖有苦頭,卻樂天知足。「爸爸在的時候都不錯呀,他開茶樓,不過過身之後別人欺負我媽媽一個年輕女人,帶着幾個小孩。所以我們都要一起幫忙落田,勤力點!」下田工作的日子從劉婆婆七、八歲開始,後來為賺取更多生活費,十二、三歲便從廣東來港打工。「我老表在永安公司做數,叫我來幫他們,就像現在的『賓妹』,做清潔!當時15蚊一個月!」劉婆婆笑指那個工資對當時的她來說已很好,讓她能幫忙養家,後來結婚嫁人才沒再繼續做下去。「後來我到工廠做製衣,生了大兒子後,他放假不用上學時會帶他一起上班,讓他幫忙在旁邊剪綫頭。」 育有兩個兒子的劉婆婆年輕時既要照顧家中小孩,亦要在工廠打工幫補家計,她說起時沒有埋怨日子難捱,反感恩自己遇到好人關照。「那時工廠的事頭婆很好,知道我要照顧兒子,讓我先煮好飯菜才去上班,我才可以工作幾小時。」 向左鄰右里師奶偷師 說到煮飯,現在已成養生專家的她非常懂得因應時節、需要來煲湯,但年輕時卻是個連買菜都懵懵懂懂的新手。「很細個就出來工作,沒有機會跟媽媽學,當時連菜都不知怎樣買,都是跟左鄰右里的媽媽們學,大家都是在一起煮嘛!」那些年的居住環境,煮食大多在屋外,媽媽們憑着一個火水爐,便挨肩擦背開灶煮飯。 營營役役養大子女至他們出來工作,劉婆婆卻不減操勞,總是想着要煲點湯水為他們補補身。「夏天要消暑,苦瓜清熱,煲湯的話要買青綠的,別買黃黃熟熟的,否則會苦。」湯料中加入肉骨,味道更鮮,營養也更足,但劉婆婆明白現在年輕人怕肥不愛吃,她便請教別人,想方法配合後輩,知道西施骨比豬骨更好,便改為搭配西施骨。 現在入住老人院舍的劉婆婆,少了為兒孫煲湯,卻多了嘗到兒子為她煮的紅豆沙。「我叫他不用麻煩,但他每次都帶自己煮的過來,用盒子裝着、錫紙包着。」說起兒子的劉婆婆,滿臉慈愛,口裏說不用不用,卻每次都不忘細細品嘗那一煲甜甜的紅豆沙。 --------------------------------- 程婆婆 蒸魚加薑 「我們在廣州出生,因父親的工作全家搬去澳門生活,但妹妹9歲時,父親去世,家庭頓失經濟支柱。」當時程婆婆停學,與最大的哥哥外出打工,維持家庭生計,他們甚至供書教學,讓妹妹在廣州讀教育,畢業後成了一名教師。為家人付出,對程婆婆而言不是苦事,反而對妹妹沒有同樣因家境而停學感欣慰。 20多歲時,程婆婆認為香港的發展機會較多,勇敢年輕的她隻身由澳門來香港打工。「當時我和一名同樣來自澳門的室友租屋同住,在製衣廠打工,後來結婚生子,在香港落地生根,把3名子女撫養成人。」 丈夫愛吃蒸魚成指定菜 「我家一星期有五天都是吃蒸魚。」剛結婚時家庭環境不算富裕,但每頓飯桌上卻必然有魚。街市的魚檔琳瑯滿目,大魚、鯪魚、鯇魚、鰂魚……都曾成為她們一家飯桌上的美味。程婆婆指魚營養高又健康,用蒸煮方法最適合不過。尤其丈夫對蒸魚要求高,所以時間必定要恰到好處。「一開始蒸當然有試過熟或不夠熟,慢慢就有經驗,知道條魚多大就要蒸多久。」對於蒸魚成為全家包括子女都愛吃的一道家常菜,程婆婆特別滿足,最開心是即使子女長大成家,仍然將這個「蒸魚」傳統繼續下去。 「蒸魚沒有秘訣,洗淨魚身、搽一搽鹽、拍幾片薑、準備兩棵葱,就是全部了。」人們口中既清淡又平凡不過的蒸魚,在程婆婆一家看來,就是相聚的極致美味。 --------------------------------- 以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記錄真實母親故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今年踏入120周年,藉此機會推出《生死前的八種味道》繪本,輯錄8位婦女及母親的人生故事,透過秘傳菜譜及回憶的味道,傳承婦女的傳統智慧、手藝及美德,繼而鞏固她們的尊嚴及社會地位,同時藉此鼓勵大眾能重新反思與家人關係及生命的意義。 《生死前的八種味道》以真實、生活化的故事為主題,訪問了500位廣蔭頤養院的長輩,收集了她們生命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味道」和最刻骨銘心的生命故事,並將菜式及故事以繪本形式與大眾分享。繪本以人生八味-「酸、甜、苦、辣、鹹、澀、腥、沖」為題,借「八味」比喻8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希望以長輩們的智慧,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反思空間,鼓勵大家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生死前的八種味道》繪本於5月12日正式推出,繪本收益將全數用作未來發展長者藝術事工。  
P1153396 (2)
[明報]讓晚期病患長者 走在有尊嚴的路上
10/05/2023
「直到你們年老,我還是那位;直到你們髮白,仍然是我扛著你們走。是我造了你們,是我會抱著你們走;是我會扛著你們走,我還會解救你們。」(以賽亞書第四十六章4節《環球聖經譯本》) 當生命去到終結前,你認為人最需要甚麼?因為人壽命愈來愈短,價值就愈來愈少嗎?許多長者患上末期病患後,都會感到焦慮、無助,深怕成為家人的負累。你又怎樣看待他們?若然走在生命末期的路上就是你,你是否也想活得有尊嚴並沒遺憾地離開?   美平(60多歲)喜歡藝術和旅行,原以為退休後可以過上自己喜歡的日子,但頃刻發現患上不治之症;心碎如散落各地的碎片,難以尋獲及重組。當時她的女兒收到消息也十分震驚,對於母親患上重病,突然要坐輪椅或長期臥床,霎時之間實在缺乏知識和能力照顧,她們深感徬徨無助。   當時,醫務社工轉介美平到「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中心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設立,若長者年滿60歲以上,患有不可逆轉的末期病患(例如癌症、器官衰竭等),正領取政府津貼或輪候社會福利署資助;在中心評估後,會為末期病患長者提供短期住宿服務。   傾聽憤怒背後的傷痛 起初美平因為身體痛楚,令她每次如廁都十分困難和辛苦。女兒眼看媽媽受苦也非常難受,憤怒無從宣洩,指責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同工令媽媽如此難受。同工們明白晚期病患者和家屬在憤怒背後,其實是恐懼和悲痛。在聆聽她們的指責之外,亦安撫她們的不安,邀請醫生建議讓美平可以舒緩不適的方法。在不懈的溝通、陪伴、一同禱告、唱詩歌後,美平和女兒緊繃的心結慢慢鬆開。   可是,人生總是有期限,終於有一天,醫生評估美平只剩下一星期的生命,美平瞬間流下淚來。同工們知道美平的心願是在家離世,而逐漸建立的情誼,令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好比美平另一個家,同工們都做足準備,讓她可以在中心留到最後一刻。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一晚,同工們仍然扶抱美平洗澡、更衣,讓她可以有尊嚴並在愛中離世。最後,美平的安息禮拜亦在中心的禮堂舉行;同工們與家屬一起與美平道別,淚水與溫暖一直在空氣中瀰漫。   不放棄的靈安照護 護理晚期病患長者,看似是一件苦差,要為長者抹身、清理大小二便,被認為是厭惡性工作。若然換一個角度看,我們所做的都是呈現一份尊重,不管對方任何年紀、身體的病患程度,正因為重視對方為一個「人」,於是願意付出、照顧。這體現耶穌愛人如己的精神,而做在「弟兄中最小 (小也可代表身體的軟弱、不適)的身上,即是做在耶穌身上。」若然你也有這份心志服侍長者,歡迎你加入我們。   「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所推行的服務是靈安護理(Namaste Care™)服務模式,以專業的晚期護理、五感感知、家庭關顧為核心。 靈安護理配合輕柔的觸感按摩、柔和音樂和淡雅芬芳的香氣,營造一個靈安靜謐的沉澱空間,藉以撫慰長者的焦慮與不安。我們重視靈性健康,為長者找回安穩、被愛及被肯定的價值。中心亦協助家屬建立基本的靈安關懷知識,讓他們懂得與至親共同渡過人生最後一里路。   與長輩和家屬  同心同在同行 長輩朱伯伯曾經是一位體操教練,更是三屆奧運體操比賽的旁述員;晚年因喘氣和水腫,令他不良於行,但他一直期望回家安渡晚年。但這對於家人是一個充滿掙扎的決定,如何保障爸爸安全又滿足他的意願?三個月過渡性照顧服務正提供一個空間,讓家人可以與中心的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商討,經過視察他的家居環境,提供安全設備的建議,又為他們拍攝了全家福後,朱伯伯亦如願以償。縱然朱伯伯今天已經離世,家人對中心上下的照顧表達欣賞和感謝,減少了失去親人的哀傷。   靈安照顧模式看似很花時間,有人認為不值得花在生命將盡的人身上,但人的生命有盡頭,愛卻可以一直延續。有一位長輩曾經分享,從前的他有名利地位,卻從來沒有想過幫助他人,但來到中心經歷過他人無私的幫助,他才發現這才是最珍貴的事情,用錢也買不到。   《生死前的八種味道》陪伴一班長輩的路上,聆聽他們大半生的故事,了解到他們如何轉苦為甜,化解與家人之間的衝突,以一道道菜式表達對家人的愛,我們特別將他們的故事化成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期盼為人子女、孫兒的,能傳承長者的睿智、堅毅。如欲了解詳情,可致電9190 5309查詢。來源︰明報
DSC00764
【無耆不有】以「一屋正菜」 見證生命的轉化
24/04/2023
「由播種、幼苗,一直成長、成熟,到有收成,人生過程亦是由嬰兒長大,供書教學,直至加入社會做事,一樣也是這種過程,都是要靠自己努力,就算在逆境的時候,自己也不可以氣餒,要站起來。」節目透過兩位長輩的故事,縱然人生與植物一般,會有盛衰枯萎的時候,但只要把握當下,仍然可以栽種出堅毅、努力、不放棄的果子。 「一屋正菜」是我們結合種植、藝術和環保的方式,引領長者及社區人士進一步思考生命承傳和轉化的新體驗。 「一屋」——意指聚集社區不同的社羣的協作與關愛,配合我們身、心、社、靈聯繫成「一體」所造就的「家」。 「正菜」比喻人到白髮之時仍能從內到外活得有尊嚴、有選擇。重溫節目  
DSC00694
[基督教週報]廣蔭120週年慶典啟動禮  嘉許標誌設計比賽得獎者
09/01/2023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於去年12月12日,在該院禮堂舉行「廣蔭120週年慶典」啟動禮,除了回顧院舍歷史外,亦展望未來一年的活動及項目;同場亦舉辦「120週年標誌設計比賽」頒獎禮,介紹冠軍作品的設計理念,並嘉許一眾得獎者。  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回顧,「廣蔭院」於1902年由聖公會鄺日修牧師倡議成立,主要為貧苦無依的長者服務,至1918年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接管,並改名為「廣蔭老人院」。隨後,聯會分別成立「鑽石山廣蔭老人院」及「觀塘廣蔭老人院」,以服務更多基督徒長者,後於2014年合併兩院及改名為「廣蔭頤養院」,為長者提供更優質和創新的住宿照顧服務。由於看見安老服務將來在院舍和社區的需要,故院舍遂改名為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   啟動禮以向日葵為主題,邀請藝術家創作有12朵向日葵的畫作,喻意院舍經歷風吹雨打仍堅毅發展,期盼踏入120週年能讓長者們感受更多朝氣和力量,各主禮嘉賓、長者及家屬代表分別到畫前揮筆參與創作。       展現才能 傳承長者智慧   廣蔭頤養院已開展「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將透過工作坊及講座,邀請醫生、營養師、家庭治療師、香薰治療師等,分享照顧晚期病患者的知識與技巧,並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於120週年慶典中,其中一個項目名為「一屋正菜」,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熱愛大自然的長者可參與農務活動,將植物、雜草和廚餘轉化為有用的素材及藝術作品,展現長者的才能和毅力,也讓他們對年老、生命、承傳、轉化有新的體驗。   另一項目為「The LasTaste」,過去曾接觸近500位長輩,體會到他們的人生經歷與菜式、味道不能分開。故期望以繪本《生死前的八種味道》,輯錄他們難忘的菜式和故事,尤其今天面對移民潮,許多子女都希望帶着父母的手藝到異鄉生活,盼透過「味道」傳承長輩的智慧、美德,傳達正面的訊息。   至於「120週年標誌設計比賽」,共收到111位參賽者投稿,當日頒發獎項予冠、亞、季軍及5名優異獎得主。其中,冠軍得獎作品採用了墨綠色為主色,中間象徵着一支蠟燭,鼓勵好好運用時間,像蠟燭一樣發光發亮,為主作鹽作光。同時,中間亦設計了樹的圖樣,鼓勵更多長者在主愛裏茁壯成長。標誌後方是一個圓拱門,代表廣蔭頤養院陪伴他們走過人生的高低起跌,將與他們走到人生最後旅程。
DSC00317
[天使心月刊] 靈安團隊 為晚期病患長者多走一里路
01/12/2022
走到人生的末端,死亡的陰影總是如影隨形,令人膽怯、無力。在長者孤單、畏懼時,可會有人願意成為他們安心的影子,陪伴在側嗎?有人或許認為,為晚期病患長者付出只是徒然,今天與他們建立關係,明天可能就要與他們分離。但「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靈安團隊,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與他們同在、同行,讓他們在溫暖的懷抱裡,靈裡帶著信心、盼望和愛,安然離去。   站在死亡前的缺口 在香港,專門照顧晚期病患長者的安老院舍並不多,而「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成立,是香港首間引入Namaste Care™(靈安護理)服務模式的中心,所以當中一起服侍的專業和前線的同工整個團隊,又名為靈安團隊。   袁巧兒(Peony),是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中心經理,亦是一名社工,經常接觸晚期病患的長輩。   「一個人知道自己隨時離世,很容易會覺得自己沒人幫助。面對不可逆轉的現實,若身邊有人陪伴,讓他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是很重要,這亦是我們的使命,填補當中的缺口。」   全人照顧 靈裡有盼望 除了提供實質的支援,如與長者和家屬商討預設照顧計劃、立遺囑、後事安排之外,中心社工還會提供長輩與家屬心靈上的關顧。「有位丈夫很愛太太,五年間都是由他獨力照顧中風後的太太,誓言『我一定不會離棄她』,並揚言若太太死去自己都要死。」後來太太身體狀況轉差,丈夫真的無力照顧,於是轉介到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我們的院牧為他們祈禱,分享信耶穌後夫妻二人可以在天家相見,他們聽到後願意認罪悔改,帶著盼望重燃活下去的意義和動力。我們亦轉介了教會及社區服務給丈夫,讓他在心理社交和屬靈方面也得到支援。」   靈安團隊很重視全人身、心、社、靈的關顧。「在絕望、困境中,若沒有靈性的支援,很難有改變、突破。上帝樂意介入人的困難和幫助人跨過。我在工作的期間經常看到上帝的能力,想更多長輩都能有如此經歷。」     身體突然惡化、隨時離世,對長者固然是惡耗,家屬也要面對隨時死別的傷痛,並預備在家照顧的方案。中心為經濟有困難的長者提供三個月過渡性照顧服務,正希望為家屬提供支援,為長者回家作準備。   不過,有時候死亡並不會等候,總是頃刻叩門而至。紓緩冶療科專科護士張翠珊(Almond) 和臨床腫瘤科專科護士歐健怡(Alice)近日就要做足準備,陪伴一位長者在院舍離世。   Almond︰「院舍代表長輩的第二個家。對中國人而言,在家離世是一份福氣。」   作為樓層主管,Almond要為早、午、晚當值的同工做好心理建設,如何面對突發情況,並要讓同層長者有抒發情緒的機會,亦要時刻關心家屬的需要。   「在長輩離世當天,看到上帝在各樣時間上有美好的安排,家屬可以來到陪伴,院牧可及時為長輩道別禱告。」   「還記得這位長輩很喜歡花,我們會帶她看花園的小紫菊、兔仔花,相信親近大自然也可以帶來靈性的支援;有同工在閒暇時買到絲花,也會帶來送給長輩。」長者離去當天,家屬向每一位護理員、護士道謝。情誼已經一點一點栽種在心中。   從事晚期照顧服務,也會面對長者今天入住,明天就要離世。   「同工看似沒有做什麼,但其實為他洗澡、抹臉,正是讓他有尊嚴地離開。」   實現心願 與長輩同哭同笑 好拍檔Alice感謝有豐富紓緩治療經驗的Almond同行,一同感受為長者多走一里路的喜悅。   「有位長輩很想當司機,但他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可能駕車,我們知道他很快要去醫院,未必能夠再回來,於是和社工一起商量怎樣實現他的心願,最後社工借出他的車子,我們為他裝扮好,穿戴酷酷的鴨子帽和風褸,扶他到駕駛座,當一回司機。」   Alice自言過往有學習紓緩治療的知識,但來到中心才有真正實踐的機會。   「當時長輩雖然身體虛弱,但感到他很開心、很熱切,完成到他內心很想做的事,我和團隊都十分喜悅。」           照顧病人的身體是護士的天職,但來到晚期,Alice更著重長者現在的需要。「心與靈的照顧,會更貼切他們現在的需要。身體會一天一天衰退,但靈卻是可以隨著年紀越來越健康。」   五感體驗 「靈」的接觸 晚期病患的長者很多時需要臥床,甚至未能用言語溝通,給予反應。我們可能以為來到此階段,他們都只能呆呆地等著日子的流逝,但靈安團隊不想長者們這樣經歷,反而讓他們走到生命末段之時,仍然可以活出舒泰、有意義和無遺憾的人生。靈安護理的模式,是透過身體接觸、聽音樂、香薰按摩……讓他們藉著五感的接觸和被看待為有價值的珍寶,感受到被愛、被照顧、被尊重。   馮幗嫦 (Jo)是保健員,每天會為長者按摩、遊花園、與長輩傾談。   「我十多歲時已夢想加入護理行業,但當時做了銀行的工作。人生差不多到下半場時,我想追求年輕時的願望。」實現心底的渴望,並非只有年青人、中年人想如此,長者都會抱有他們的願望。     有人認為保健員、護理員是厭惡性行業,但Jo卻得到從前工作不會有的滿足感。   「有次我為一位中風的長輩插胃喉,大家都聽不懂他說什麼,但我照樣跟他講解,問他問題,別人都笑我傻,但長輩卻笑到咔咔聲。我們所做的,其實長輩都感受得到。」   服侍長者 尤如服侍上帝 「我服侍他們,就等於服侍上帝,不可以『是但』、『求其』。」Jo知道坊間有護理員會呼喝長者,她也十分心痛。「即使有長輩會較多要求,但我們都不知道可以服侍他們多長的時間,他們身體通常都要承受痛苦,內心也有很多恐懼,為什麼要這樣對他們呢?長輩是一面鏡,提醒我們將來所要面對的。」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 (Vennus) 期望將來招募更多有心志的人加入靈安團隊,一起拓展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並傳揚神的愛。「2023年我們會開設新職位『靈安照護師』,期望培育出一群富有生命力、熱情和帶有憐憫之心,願意與每一位長輩的獨特生命、個別需要同心同行的同工,讓長輩們在生命最後一里路滿有尊榮,經歷醫冶、愛和被愛,帶著盼望直面天家。」   結語 一呼、一吸,看似理所當然,但要生存在世,就是靠賴一口氣。 而人與各樣創造物最大的不同,是被賦予了「靈」。我們關心他人靈性的健康嗎?我們願意以具體行動,為他人付出愛和時間。 靈安團隊所做的看似微小,但就如人的呼吸一般,卻為人帶來生存的根本需要。 不論年齡、身份,我們豈不是想活得有尊嚴,實現心底的渴望,道別前能無悔、無憾,為家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嗎?
1 FLOWER
【基督教週報】廣蔭頤養院開設Instagram  推廣大眾欣賞長者藝術作品
28/11/2022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月前成立ARTeTRIO仨藝行工作室,特別開設Instagram帳戶(https://www.instagram.com/artetrio_kych/),讓大眾更能欣賞到長輩的藝術作品。ArTeTRIO匯聚廣蔭家長輩的藝術作品,透過長者藝術家豐富生命力的作品說話,打破年歲藩籬,跨越三重界限︰地域、時間、語言,藉藝術作品展現出長輩三種特質︰創作力、智慧、柔靭力,為長者賦予能力和尊榮。   此外,為紀念廣蔭120週年,開設Instagram帳戶(https://www.instagram.com/kwongyumcarehome/),盼透過文字、圖畫和影像紀錄長輩留下的睿智,更多與後輩交流、分享。
IMG_5321
【流行都市】 靈安護理 藝術介入 如何幫助長者晚期生活
29/09/2022
如何照顧 晚期病患 的長輩? 什麼是靈安護理? 以藝術介入對長者有什麼療癒的力量? 感謝 流行都市 訪問本院何婉慧院長和中心經理袁巧兒姑娘,分享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點滴,怎樣實踐 靈安護理 ,為長輩建立璀璨、盛載和延展的生命,節目中更可看到長輩的作品和背後的動人故事,鼓勵大家邀請親友一同收看。觀看影片︰https://youtu.be/yi5q8LyizmA 00:30 疫情爆發時如何面對? 03:00 怎樣開始 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中心? 04:20 靈安護理 (Namaste care) 怎樣推行? 05:38 與長輩「留住幸福的溫度」感人片段。 08:30 以藝術介入如何讓長者表達真實的自己?
IMG_4020
【基督教週報】藝術作品重燃長者活力 發揮潛能突破年齡界限
22/08/2022
由藝術家搖籃有限公司主辦,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協辦的「樂融畫展2」,已於8月7日至11日,於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4樓展覽館舉行。其中,廣蔭頤養院共20位長者藝術家參與展覽,展出33件作品,透過藝術作品展現其人生故事。   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馮周諾詩介紹「樂融畫展2」,指「融」是融合的意思,包括融合不同階層、年齡和創作風格,故現場藝術家年齡範圍由十五至一百一十歲,共展出接近200個藝術品。她稱,長者和學生的人生閱歷截然不同,但從作品中卻看出,雙方都有一份創作的「純真」,所用的顏色、物料全有其背後意義。   至於廣蔭頤養院於是次展覽中,共展出繪畫、陶藝和編織三個系列的作品,由20位平均年齡八十多歲的長者藝術家設計而成。三個系列的作品均反映出長者走過的路和人生經歷,例如利用舊衣物編織出捕魚網、以繪畫表達對出生地的思念等,藉此展現長者年輕時的工作及人生重要經歷。   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院長何婉慧分享,「樂融畫展」是一個跨年齡、跨界限的平台,讓年輕人與長者連結起來,同時也使年輕人學習長者的智慧和意志力,故決定參加畫展。她不諱言,很多人認為長者「年紀大,機器壞」,很多事情都無法做到,看似是沒希望的一羣;但從藝術作品中看出,長者可突破年齡界限,在限制中展現更多可能性,甚至比一般人更有堅毅精神。   除了參加畫展外,廣蔭頤養院亦再度參加「第七屆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何婉慧院長在「建構創新服務、凝聚社會資本」環節分享,如何以藝術重燃長者的活力和創意。她指疫情持續下,不少長者出現負面情緒及智能下降等狀況,故院舍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社工、專科醫生評估長者身體狀況,安排他們定期參與可發揮潛能和興趣的藝術創作活動,包括由藝術家帶領的工作坊或社區藝術項目等。她表示,計畫不但幫助長者重拾自信和建立自我形象,更能裝備合作的藝術家成為長者藝術教育工作者,讓長者與年輕藝術家重新結連,燃亮彼此生命,加強社區對長者身心靈健康的關注。報道連結︰http://christianweekly.net/2022/ta2041851.htm
WhatsApp Image 2022-06-14 at 10.29.41 AM (1)
【基督教論壇報】匠人的信仰
29/06/2022
黃伯從前是一位優秀的裁縫師。 任職於五星級飯店內的著名裁縫店,取了英文名字Stephen。黃伯1988年更接受澳洲雜誌Vogue訪問,被譽為時裝設計師。 五星飯店的時裝設計師黃伯除了為演藝名人縫製衣裳,更曾為中途島艦長夫人越洋縫製十多件衣服,有洋裝、長衫、旗袍,精緻絕倫,連艦長都要親筆簽名一張軍艦相片,標記“No.1 tailor in HK”給他予以致謝。 不要以為黃伯天賦異稟所以成功,其實還有他的信念︰機會在於毅力和好學不倦。女兒Wendy形容,當時裁縫界是上海人的天地,黃伯特別學習上海話拜師學藝,後來更學習英語,能夠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交流,量身訂作他們最滿意的服飾。 天父量身訂作精彩人生流金歲月,在一針、一線的指縫間流走,兩年多前,黃伯住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 或許是職業的關係,黃伯總是專注、安靜地參與活動,但一切黃伯都記在細膩的內心,Wendy表示爸爸記得每位護理師、同工的名字。黃伯亦曾經在院舍的佈道會中決志信耶穌,只是不愛張揚。 今年三月中開始,黃伯身體轉差,要不時進出醫院留醫。Wendy剛巧辭去了工作,她很感謝主,在合適的時間能夠時常陪伴爸爸,並見證爸爸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受洗歸入基督。 在醫院一個如常的下午,院牧來探訪黃伯,邀請他受洗,當時黃伯一口答應,Wendy教會的牧師隨即去到醫院。我們很感恩能透過視訊,一同見證和祝賀黃伯的洗禮。黃伯見到熟悉的面孔,都露出欣喜的微笑揮揮手。 牧師說︰「你是否願意接受耶穌基督做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黃伯肯定地點頭表達願意,並堅定地說出「阿們」! 六月初,黃伯在詩歌《耶和華要保護你》的伴隨下息勞歸主,安息主懷。相信現在黃伯已經與太太一同在天父的懷抱中。 每一件衣裳,都是您花盡心思去縫紉,正如您豐盛的人生,也是天父量身訂造,為世界添上美麗和色彩!
天使心月刊第1頁
【天使心月刊】「疫」風下 安老院舍負重前行
31/05/2022
一張輪椅平均重7至8公斤,但所盛載生命的重量,卻是無法量度。第五波疫情下,安老院舍爆發疫情的比例高達98%,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也身陷其中。背負著長輩們的生命,每天過萬宗確診數字的噩耗,院舍內一眾護士、照護人員站在最前線,隨時都有染疫的風險,但卻逆風中砥礪前行,只因珍視每一位長者的生命,都是極重無比。   圖︰DSC3951(明陣上的輪椅)   第2頁 抗疫最前線 沒有喘息的空間 採訪當天,第五波疫情開始緩和,但廣蔭頤養院的同工仍然非常忙碌。這天他們舉行定期會議,討論每一位長者需要怎樣提供適切的照顧,由早上10時開始,匆匆吃過午飯後又要繼續,直到採訪時才喘一口氣,可想而知疫情期間他們更沒有喘息的空間。   「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同工相繼病倒,健康的前線則常常要連續工作12小時。」廣蔭頤養院副院長李佩芳媚媚道來。疫症期間醫療系統崩塌,每一個決定都生命攸關,尤其長者是高風險一族,站在最前線的護理人員自然揹負著沉重壓力,有調查指逾半護老者疫下現中度抑鬱,而李佩芳卻是這場無形戰爭中,負責帶領他們的參謀。「沒有人經歷過這般嚴重的疫情,可以告訴自己怎麼做。當時我每天都要評估醫療系統,護送患病長者到醫院還是留在院舍較適合,又要擔心前線是否可以熬下來,會不會有怨氣,只可以叫自己冷靜。」   沉著應戰的關鍵 第五波疫情持續長達100天,每天能夠賜予李佩芳力量的,是《聖經》的話語。「詩篇139篇10節︰『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在我無助的時候,我知道上帝的手必引導我,祂會指示我怎樣做。」   當時長者胃口不佳,他們立刻開緊急會議,烹調抗疫湯水、不同的開胃菜式,吸引他們進食。為照顧長者的靈性需要,在緊守防疫措施下,他們會以視像方式舉行早禱會和主日崇拜,讓長輩們在大廳或房間中一起敬拜神,把心事交託神。 隨著疫情肆虐,他們更發覺人的有限,但亦因此經歷到禱告的無限。「當時我們成立了家屬禱告鏈,不少家屬與我們一同以禱告守望這個家,這就如無形的保護衣守護著長輩和同工們。」   圖︰DSC3969-3954   第3頁 確診後的17小時 過去數月,有許多令香港人難過的新聞,長者確診離世,家人未能道別。在安老院舍,同樣要面對說再見的傷逝時刻。Candy的爸爸沈伯伯在2月底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要由廣蔭頤養院送到醫院,但當時她等了17小時才有救護車到達。   「由下午4時等到早上9時,心情是慌張又擔心。」回想當時坐在院舍的大堂,Candy的眼睛只能緊盯著門口,期望救護車快點來到。「我緊握十字架、聽著詩歌、做深呼吸練習,想起牧者的禱告,在詩篇62篇提醒我們要常存盼望,才能渡過這17小時。」   一塊朱古力餅 蘊含愛的重量 當時陪伴她的,還有院舍同工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會提供杯麵、餅,還有朱古力餅,我一直珍而重之,它不只是一塊朱古力餅,而是飽含愛和溫暖。」Candy理解當時院舍有一籃子事情要處理,把確診長者送往醫院會更容易,但院舍卻可以彈性處理,即時安排隔離房間予確診長者,令她感到安心。「他們當時都十分忙碌,看到郭姑娘晚上10時離開,第二天早上5時又來到上班。」   郭婉蓮姑娘是廣蔭頤養院的註冊護士,疫情嚴峻期間由一更4個同事,剩下只有1、2個同事可以當值。「過往的病症可以預估下一步怎樣做,但疫情來得太快,令人措手不及。」縱然改變不到疫症的來勢洶洶,但在有限的人手下,他們仍然想方設法照顧長者。「看到沈伯伯吃不到東西,我是很『肉赤』,當時會安排溫柔的同事協助他進食,提供A至D餐,讓他有更多選擇。」Candy即時和應︰「當時爸爸胃口不佳,郭姑娘會和我一同構思,煮什麼食物可以令爸爸開胃。遇到什麼問題,護士都會想辦法,為我們提供建議。」   沒有遺憾的道別 沈伯伯最終離世,但Candy感激爸爸在院舍的日子。「那段時間我會和爸爸用精油按手,彼此多了身體的接觸,到他在醫院等待安排病床的時候,我可以緊緊握著他的手8個小時。」在最後相處的8小時,縱然默然無聲,但手心的溫暖同樣流淌在父親與女兒的心坎。   回憶沈伯伯的離去,郭姑娘語帶哽咽︰「一定捨不得,還記得最後一次見面,我穿好全副裝備進入隔離區,他向我露出最後的笑容,恍似向我說多謝,又或是再見。」談及與爸爸的臨別時光,Candy眼眶含淚,右手輕輕放在心中。「媽媽臨終前在相片背後寫下『照顧爸爸』,我相信自己已經做到,也做得好。」   讓愛延續 Candy最後仍然忙不迭感謝院舍的照顧。「這段時間護理人員確診的機會都很高,他們都會擔心感染家人,但仍然緊守崗位,盡心盡力照顧長者,感受到他們不單是工作,而是帶著一份愛。」在院舍她感受到基督濃濃的愛,也願意把愛流傳,將安撫自己情緒的十架裝飾,送給全院的長者和同工,讓他們都感受到一份平安。 圖︰DSC3971、Candy與爸爸緊握的人、Candy與爸爸合照 圖︰常存盼望的字條 / 常存盼望和十架 CAPTION︰「常存盼望」鼓勵Candy渡過艱難的17小時,她特別寫下來鼓勵自己銘記上帝的話語。 圖︰DSC4046-4048   第4頁 復活的身 心 靈 90歲的陳伯伯是末期癌症病患者,肺部虛弱,去年12月入住院舍。第五波疫情來襲時,陳伯伯女兒Doris心想「疫情避無可避,衝著爸爸而來」。到爸爸真的確診,她唯有深夜11時致電副院長李佩芳。   「當時我只想到要怎樣為爸爸醫治,副院長佩芳卻很鎮定,保證院舍會給爸爸足夠氧氣。」兩日後院舍安排了視像診症,令陳伯伯趕及服用新冠口服藥紓緩病情,後來又安排了中醫診療。   「我沒想過爸爸入住院舍後身體會好轉得那麼快,更能夠過渡疫情。」而最令Doris驚訝的,是爸爸的心由密封到綻放。「不知道爸爸是否參加了院舍的早禱會和祟拜,學懂了很多我從未聽過的說話。在90歲的生日會中,他主動向我說『我愛你』,更常常甜絲絲地說『我祝你幸福』。」相信這些窩心的說話,都溫暖著Doris女兒的心。   以愛守護長者的家 何德賢姑娘是照顧陳伯伯的註冊護士,這段期間她也確診,縱然病情嚴重,但康復後隨即上班,安排陳伯伯接受視像診症。「他調理後得到治療,有特效藥,我自己也很開心。」Doris形容疫情好比《聖經》中的大洪水,而院舍就是守護長者的方舟。「同工們都要承受感染的風險,他們是帶著勇氣去服侍。」   非常時期、非常使命,何姑娘沒想像過猶如電影的情節,會發生在自己的工作環境。「有前線擔心會傳染家人而無奈請辭,但當她看到其他同工相繼病倒,他便自動請纓去到染疫的樓層工作,勇敢地堅持下去。」有確診同工體恤戰友疫情的辛勞,於是將鼓勵津貼贈送給對方。他們猶如家人一般,在疫情中並肩扶持。   圖︰DSC4033、DSC4042 / DSC4035   疫情使安老院舍要負重前行,同時錘鍊出一班前線護理人員的心志。副院長李佩芳︰「在抗疫時期,院舍不只是一個家,更是隔離醫院,護士也不再只是院舍姑娘,要作出關乎生死的專業判斷!」   扎根上帝的同在 如此煎熬的四個月,能與長者們共同渡過此難關,院長何婉慧相信全賴同工、家屬、長者們同心祈禱、倚靠上帝的心。「縱然每日感染數字不斷上升,但當我們扎根上帝的同在,信心便不斷提升,經歷到上帝的看顧、醫治、保守。」           生命的重量,不管年歲、性別、種族,上帝都珍而重之,縱然疫情刮起狂風海嘯,但懷著使命依然可以負重前行。報道連結︰http://www.media.org.hk/tme_main/index.php/magazine/v193_038-041 Text:Eva Photo:Tidus、由受訪者提供  
圖1
【基督教週報】「廣蔭」疫下陽光故事
29/05/2022
2022年春,香港彷似下着滂沱大雨,面對第五波疫情赫然而至,無數人要面對親人傷逝之痛,香港安老院舍更陷入烏雲密佈的風暴區,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的長輩、護理員、社工……都相繼確診,在醫療系統緊張的情況下,擔心他們延誤治療,又要確保家裏其他長輩的安全,還有安撫同工和家屬們恐懼和徬徨的心,這段不容易熬過的春季,全賴上帝的保守,與及團隊的同心同行。   過往,廣蔭家的護理部同工都很疼惜一班長輩,按每個人的需要作個別治療,選取他們喜歡又合適的食物,關係猶如家人一般。當看到長輩們在疫情下相繼病倒,同工又相繼染疫,站在前線每一位的內心實在百感交集,但仍然要以專業精神作出判斷,在醫療系統崩塌下,守護在院舍的隔離長者,讓他們得到最適切的照顧。這段時間他們都沒有退下來,只是咬緊牙關默默付出,有同工自動請纓去到染疫的樓層工作,又有確診同工體恤戰友在疫情的辛勞,默默將鼓勵津貼贈送給對方。   廣蔭家有一位精靈的伯伯,他已經九十歲,雖然來到這裏時肺部已經十分虛弱,是末期癌症患者,要接受靈安晚期照顧服務,可是伯伯靠着上帝的恩典,戰勝新冠肺炎。女兒(Doris)提及爸爸在廣蔭家的五個月,不知道爸爸是否參加了院舍的早禱會和祟拜,學懂了很多她從未聽過的說話,會向她說「我愛你」,更經常主動說「我祝你幸福」。我們很榮幸可以在廣蔭家為他舉辦九十歲的生日會,看到他重燃積極的生命力,與家人帶着盼望過每一天,見證上帝改變人生命的作為。   日出、日落,周而復始,每個人都要面對生死,但要面對摯親在疫情下赫然離世,是痛苦的。可是,有家屬仍然不斷鼓勵我們,Candy(長者家屬)分享過往在院舍多了用精油為爸爸按摩,到最後在醫院等待上病房時,她可以握着爸爸的手八個小時,完成人生最後的旅程,不留一絲遺憾。她更說︰「縱然染疫,同工們緊守崗位,辛勞地關愛病中的爸爸,及至最後需送院,並完成人生階段,在院舍滿有基督的愛,爸爸總是笑笑的。」能夠與長者、家屬們並肩同行,在晚年感受到晴天和煦的陽光,這正是廣蔭家的使命。   我們不知道第六波疫情會不會出現,甚至香港的安老院舍會不會迎來更嚴峻的挑戰,但經歷過這次疫情,更令我們經驗到上帝的庇蔭。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惟有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叫他安然睡覺。」(詩一二七1-2)   我們走了一段石頭路,每天寄望着明天會走得容易。然而,上帝沒有應許天色常藍,我們可以仰賴的,便是每天與上帝同行、禱告,聆聽祂的微聲,赤着腳,一步一步地緊緊跟隨祂前行。   縱然今天疫情仍未止息,但我們的信心卻是不斷提升。上帝的憐憫、看顧、醫治、奇蹟也臨到我們中間。在身心煎熬的時刻,盼望我們能一起靠着上帝的亮光,橫渡狂風暴雨,深信必見明媚陽光。林潔英(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綜合安老服務))報道連結︰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22/ta2041617.ht
疫情期間同工更加珍惜及落力與長輩享受大自然
【基督教論壇報】香港養老院群聚染疫煎熬4個月 以禱告度過疫情風暴
26/05/2022
台灣近日疫情嚴峻,接二連三有安養中心出現群聚感染,令人憂慮。而香港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有98%安老院舍染疫,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也身陷其中。 經歷確診長者、同工相繼病倒,醫療系統崩塌未能支援……,走過煎熬的一百天,院舍終於清零,廣蔭頤養院院長回首這段歷程,說全憑上帝的恩典和同心禱告,終會迎來疫情過後的曙光。 無形戰爭中的參謀香港有調查指出,疫情中有半數年長者出現中度憂鬱症狀。廣蔭頤養院副院長李佩芳表示︰「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同工相繼病倒,健康的前線照護者則常常要連續工作12小時。」 疫症期間,醫療系統崩塌,每一個決定都是生命攸關,尤其長者是高風險一族,站在最前線的護理人員自然揹負著沉重壓力,而李佩芳卻是這場無形戰爭中,負責帶領他們的參謀。 「沒有人經歷過這般嚴重的疫情,可以告訴我們怎麼做。當時我每天都要評估醫療系統,護送患病長者究竟是到醫院,還是留在院舍較適合?又要擔心前線是否可以熬下來?會不會洩氣?只能叫自己冷靜。」 烹調抗疫湯水提升胃口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長達100天,每天能夠賜予李佩芳力量的,是聖經的話語。「詩篇一三九篇10節︰『就是在那裏,你的手必引導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在我無助的時候,我知道上帝的手必引導我,祂會指示我怎樣做。」 當時院舍裡的長者胃口不佳,他們立刻開緊急會議,烹調抗疫湯水、不同的開胃菜式,吸引他們進食。為照顧長者的靈性需要,在緊守防疫措施下,他們會以視訊方式舉行早禱會和主日崇拜,讓長輩們在大廳或房間中一起敬拜神,把心事交託神。 隨著疫情肆虐,他們更發覺人的有限,但亦因此經歷到禱告的無限。「當時我們成立了家屬禱告鏈,不少家屬與我們一同以禱告守望這個家,這就如無形的保護衣守護著長輩和同工們。」 愛的心思和安靈十架郭婉蓮姑娘是廣蔭頤養院的註冊護士,她說疫情嚴峻期間,每兩小時從原本的4個同事,剩下只有1、2個同事可以當值。「過往的病症可以預估下一步怎樣做,但疫情來得太快,令人措手不及。」 縱然無法改變疫症的來勢洶洶,但在有限的人手下,他們仍然想方設法照顧長者。「看到確診長者吃不到東西,我是很『肉赤』,當時會安排溫柔的同事協助他們進食,提供A至D餐,讓他有更多選擇。」 家屬Candy感謝院舍同工的盡力擺上。「這段時間護理人員確診的機會都很高,他們都會擔心感染家人,但仍然緊守崗位,盡心盡力照顧長者。我感受到他們不單是工作,而是帶著一份愛。」在院舍中,她感受到基督濃濃的愛,也願意把愛流傳,將安撫自己情緒的十架裝飾,送給全院的長者和同工,讓他們都感受到一份平安。 煎熬四個月扎根於神的同在90歲的陳伯伯是末期癌症病患者,肺部虛弱,去年12月入住院舍。在第五波疫情來襲時,陳伯伯女兒Doris心想:「疫情避無可避,衝著爸爸而來。」到父親真的確診,她唯有深夜11時致電副院長李佩芳。 「當時我只想到要怎樣醫治爸爸,副院長佩芳卻很鎮定,保證院舍會有足夠的紓緩症狀的處方藥物及氧氣。」兩日後,院舍安排了視訊問診,讓陳伯伯趕得及服用新冠口服藥紓緩病情,後來又安排了中醫診療。「我沒想過爸爸入住院舍後身體會好轉得那麼快,更能夠度過疫情。」 如此煎熬的四個月,能與長者們共同度過此難關,院長何婉慧相信全賴同工、家屬、長者們同心祈禱、倚靠上帝的心。「縱然每日感染數字不斷上升,但當我們扎根上帝的同在,信心便不斷提升,經歷到上帝的看顧、醫治、保守。」報道連結︰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12&article=1390674
DSC00278
【大銀 Big Silver】照顧者專訪﹕靈安晚期照顧中心(下)
31/01/2022
陳曉蕾女士 // 不是每間院舍都有臨終服務的概念。我那時聽過有老人家在最後半年,有20多次進出醫院。對於家人來說,真的很擔心。真的不是所有院舍(如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能讓長者在院裡安渡最後一程。//   何婉慧院長 // Comfort dying 也是我們好重視的事。我們不想老人家很辛苦地走。我們會跟家人或自己團隊合作,看看可以如何餵他想吃的東西,或完成長者心願。//   大銀 Big Silver照顧者 // 如果我是在這裡住的長者就好了!老了的時候,有這個服務就好了!一來,我有信仰。二來,我很想靜。三來,有人跟我度身訂造一個我喜歡的(照顧)計劃,例如我喜歡草莓味,食枝有牌子草莓味的雪糕,也幾享受! //   【照顧者專訪】靈安晚期照顧中心(下): https://youtu.be/VVyVWQ8keRk 00:23 獨居長者可以申請嗎? 03:20 靈安護理Namaste Care是什麼? 06:17 預設照顧設計劃是怎樣的? 08:47 院舍臨終照顧要加強 11:35在臨終照顧,你們如何紓緩照顧者情緒?   重溫上集:【照顧者專訪】靈安晚期照顧中心(上) https://youtu.be/2yur9fOK4UI ------------- 由「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的「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特設為 #有經濟需要及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長者,提供豁免住宿費用計劃,期望透過全方位綜合晚期照顧服務,提升長者的晚期生活質素﹕   多元專業介入來減少身心靈的痛苦 減少長者不必要的進出醫院 協助長者及家人制訂預設照顧計劃 及圓滿臨終心願 讓家人有效的陪伴長者   立即預約專業諮詢: https://bit.ly/3z1SOYB 下載申請表格: https://bit.ly/3fOHsA7 中心服務詳情: https://kych.vrdseolcc.com 查詢電話: 23431331(與社會服務部聯絡)
VRDC_Signature
【基督教週報】廣蔭頤養院發展新項目 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
30/01/2022
談到老人院,或許會讓人聯想到孤獨無援、被約束、無希望,這些刻板感覺都讓不少長者抗拒入住。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打破傳統,銳意將院舍打造成「家」,提供綜合照顧服務,其「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早前更榮獲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的首屆智齡世代大獎(養老護理組別)金獎。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去年四月獲得「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開展「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為有經濟困難的晚期長者提供短期資助住宿服務,讓他們與至親同走人生最後一里路。凡年滿六十歲或以上,經醫生檢驗,證明適合羣體生活,並需要接受長期護理服務者,同時正領取津貼或輪候社會福利署資助、重複入院的末期病患者均可申請入住,並會獲豁免住宿費用。   院長何婉慧解釋,所謂綜合照顧,其核心模式就是全人護理、家庭為本、靈安護理(Namaste Care™)及靈性關顧四方面。在全人護理方面,院舍會與長者和家屬商討「預設照顧計畫」,讓長者表達內心想法,從而感受到被聆聽、接納和尊重,她補充:「坊間側重於預設醫療指示。其實預設照顧計畫是講求全人照顧,包括興趣、喜好、個人價值觀及信念等,好讓在他們身體機能變差時,我們能清楚掌握長者的期望及未來照顧意願,並且可以幫助長者及家人達成未了心願。」   在家庭為本方面,院舍則擔當中間人角色,協調照顧,達成心願。她指最近入住院舍的靈安晚期的長者只有約六十日留在院舍時間便離世,因此要在短時間內盡力減低彼此的哀傷和遺憾,例如協助他們解決家人間的誤會,鼓勵互相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和道祝福,以及引導家屬平靜地安排後事,辦一場意義的喪禮。而在靈性關顧方面,院舍一星期七日均有宗教活動,希望幫助長者重新探索生命的意義,並建立面對死亡的正向態度及價值觀。   靈安護理  五感刺激紓痛楚 靈安護理(Namaste Care™)則是透過寧靜安舒的環境及五感刺激,減低長者對死亡的恐懼,找回安穩和被愛。計劃經理余幸蓓姑娘指出,院舍過往以藥物和物理治療方式幫助減輕病痛,但現在更引入強調感官刺激的Namaste Care™,在專用房間裡備有香薰、按摩油、毛巾、播放機等用具,主要用於愛的接觸(loving touch),讓晚期長者在安寧的房間內享受一對一按摩,「癌症晚期會影響身體功能,他們好容易水腫,有婆婆每次遠處見到我們出現就很開心地叫『快點來幫我按啦』,而幫她按摩的過程,她總會連番說多謝,看得出她非常開心。」   為求服務達至以人為本,院舍近年不斷革新改善,何院長坦言:「長者跌倒是普遍前線同工最害怕的事。由由於他們曾接受的護理教育是要『綁』,誤 以為『綁』是對長者好、不會跌倒。可是,『綁』了 不代表就不會跌倒,同時也與『以人為本』的精神背道而馳。」為推行零約束文化,院舍除了加強對前線同工的培訓外,還加裝了離床警報和扶手,約束物品使用率由二零一四年底57%,大幅降至現時8%,此數字反映了約束物品是可以在有需要時才使用,期望日後能達至「零約束」。此外,又引入表達藝術治療,幫助長者從繪畫、舞蹈、陶藝、編織、音樂等中重尋自我價值;最近,同工更進行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的專業培訓,學習製作軟餐給長者享用,甚至將製成的燒賣、牛肉球等軟餐放在點心籠中,滿足長者吃點心的願望。她娓娓道來:「希望讓更多人明白現時的廣蔭頤養院與傳統安老院的營運模式已截然不同了。我們與長者的關係除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關係外,更是同行者的關係,與他們一起面對生活裏的甜酸苦辣。」   靈性關顧  從信仰看見盼望 除了照顧身體所需,長者的靈性關顧同樣重要。院牧劉明鳳表示,晚期長者入住時,既要面對新環境和未知的將來,又以為自己將失去自由,最常感到不安和恐懼。此外,部分長者以逃避心態面對疾病,又或想起從前健壯的自己,今天卻步履蹣跚,難免經常發怒和自怨自艾。   在這處境下,單純照料衣食住行並不足夠,關鍵在於靈性關顧。她坦言,不論長者是否基督徒也有靈性需要,須引導他們在痛苦中找到生命意義和目標,當中最重要是讓他們看到信仰中的「盼望」,以致達到「在世善別、離世善終」的目標。她解釋,不少長者信徒回顧一生,對信仰和生命仍懷着許多疑問,她的責任是幫助他們重拾與上帝的關係,建立被接納和被愛的感覺,使他們輕鬆安然地走到最後。   談到靈性關顧,她強調首要建立關係和信任,把握機會將上帝話語帶給他們。劉院牧分享,有天巡房時剛好發現一位婆婆礙於行動不便,無法挪走身旁的床鋪,於是便二話不說,立即替她整理好床鋪和日用品。雖然這只是舉手之勞,但卻解決了婆婆當時最大的困難,她更說:「你幫我做這些事,好過跟我『講耶穌』。」但劉院牧直言,這時更需將她帶回上帝前,讓她學懂感恩,故教導她應感謝耶穌帶領自己路經房間,燃眉之急才得以解決。「當她懂得感恩,不是痛苦度日時,日子便過得有意義。」   劉院牧去年開展了第一屆「靈安晚期照顧義工培訓證書課程」,提升義工信心和鞏固所學知識,幫助晚期長者有平安和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段路。義工梁美燕指,課程讓她明白要把握機會陪伴親人,盡量達成他們的願望,以免日後遺憾;同時明白將來與家人必會在天家相見,毋須過於不捨。她又分享難忘實習經驗,指院內有一位需要插胃喉的長者,眼睛經常閉起來,從不回應別人的說話,「但當我們義工隊讀經、唱詩和祈禱後,剛好說出「阿門」二字,她竟然溫柔地睜開眼睛,原來她聽到我們的禱告,真的十分驚訝!」她續言,坊間老人院只照顧長者的身體需要,但廣蔭頤養院卻是講求生活與態度,關顧每一位長者的身、心、社、靈。
DSC00248
【大銀 Big Silver】照顧者專訪﹕靈安晚期照顧中心(上)
21/01/2022
當認知障礙症長者到了晚期時,表達能力會大幅下降,身體也將會出現嚴重退化性疾病,引致各種併發症包括:壓瘡、因吞嚥困難引發吸入性肺炎、膀胱炎等等。所以他們進入醫院的次數較頻密,大部分晚期認知障礙症長者躺在醫院冷冰冰的病牀走過最後一程,維生治療不能給他們有一個高質量的生活質素,而只是延長壽命。   不過,我們認為晚期認知障礙症/末期病患長者 的最後一程,可以很不一樣。今次,我們與 大銀 Big Silver的創辦人 #陳曉雷 及照顧者一起有交流時間,讓大家更了解更多「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   《Carers Voice #照顧者大大聲》第88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yur9fOK4UI 00:00 Intro 00:50 照顧者覺得好貼心 03:17 院舍臨終照顧有需求 05:27 一起說再見 12:55 過渡服務讓照顧者喘息 ------------- 由「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的「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特設為有經濟需要及患有不可逆轉疾病的長者,提供豁免住宿費用計劃,期望透過全方位綜合晚期照顧服務,提升長者的晚期生活質素﹕   多元專業介入來 #減少身心靈的痛苦 減少長者不必要的進出醫院 協助長者及家人制訂 #預設照顧計劃 及 #圓滿臨終心願 讓家人有效的陪伴長者   立即預約專業諮詢: https://bit.ly/3z1SOYB 下載申請表格: https://bit.ly/3fOHsA7 中心服務詳情: https://kych.vrdseolcc.com 查詢電話: 23431331(與社會服務部聯絡)
prize2
【新聞稿】榮獲【智齡世代大獎】(養老護理組別)— 金獎
03/09/2021
我們十分榮幸及感恩,「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榮獲由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的首屆【智齡世代大獎】(養老護理組別)— 金獎。與此同時,感謝黃金時代基金會主辦單位﹑評審委員會及業界給予我們的肯定和嘉許,對於我們整個團隊來說是一大鼓舞,讓我們有力量和充滿盼望繼續共同服侍有需要的長者及其家庭。2021年對我們而言是充滿挑戰的一年,有賴團隊的努力及付出,面對疫情持續變化同時,也願意委身為有需要的長者多走一步,以實現「讓人在溫暖的懷抱裡,靈裡帶著信心、盼望和愛,安然離去。」的理想。   我們希望在未來日子,推動本港靈安晚期照顧文化,讓更多長者及其家庭受惠﹕   1. 提供高質素的靈安晚期照顧照顧服務 2.  讓同工找到工作意義,增加投入及參與度,從「任務為本」轉向更「以人為本」 3. 提倡個人「預設照顧計劃」 4. 提倡健康公平性   了解更多得獎項目: https://kych.vrdseolcc.com/   #GoldenAgers #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 #智齡世代大獎 #SmartAgeingAward #黃金時代基金會 #廣蔭頤養院 #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 #靈安晚期照顧 #NamasteCare #晚期照顧資源 #endoflifecare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7
【東方日報】安老院推晚年照顧計劃 助長者臨終前解開心結
10/07/2021
不少長者被診斷患上末期病症後,對晚年生活不抱希望,猶如「等死」一般。有安老院今年4月開展一項晚年照顧計劃,為具經濟困難、患有末期病患的合資格長者提供3至6個月的免費住宿服務,期間長者每日可獲兩小時「靈安護理」,包括香薰及按摩等;院舍職員亦會協助長者解開心結,令長者可在臨終前與親友好好道別,圓滿度過人生最後一段路程。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在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下,今年4月展開一項為期3年的計劃,60歲以上、患有病情不可逆轉的合資格末期病症患者,經專業評估後,可按需要獲3個月或6個月住宿服務,期間毋須繳付每月約2萬多的住宿費用。除協助長者訂立「預設照顧計劃」,避免親友日後就治療方案起爭執,院舍職員亦會關顧其情緒變化,助其重新肯定自我價值,並傳承其智慧及經驗。   該院院長何婉慧指出,長者身體較為衰弱,會出現不少痛症及心理壓力,惟不少人以為長者晚年生活「係咁㗎啦」,連長者亦會認為自己無用。她認為,即使長者生命即將終結,亦不代表沒有價值,院內亦設有種植區,供長者種植蔬菜,收成亦會供院內職員購入,期望有關服務可令長者感到受尊重,並肯定自身用處。   除覓回自我價值,該院亦會盡力協助長者解開心結,藉互相道謝、道愛及道歉,來釋放彼此心中的鬱結。該院項目經理余幸蓓憶述,患有末期癌症的院友郭先生離婚後,因未能見證子女成長而感到後悔,但難以開口向他們傾訴心底話。最終郭在院舍職員代筆下撰寫信件,向家人表達心聲及愛意,在臨終前解開困擾多時的心結。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0710/bkn-20210710010032624-0710_00822_001.html
5KuDO5ojRBF-a77uUhgsvzE1plqP_c1EEP6xfxD-sX8
【HK01】安老院設立晚期照顧中心 按摩、聽音樂還有實現遺願?
10/07/2021
撰文:呂諾君   聖經上說「生有時、死有時」,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階段,如何可以讓他們有尊嚴地走最後一程?籌辦最後的生日會、尋回失散多年的友人,竟然都可以包含在善終服務?有機構數月前在院舍內設立了晚期照顧服務中心,除了豁免住宿費用、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是香港首間引入Namaste Care服務模式的院舍,冀為患者提供全方位靈安晚期照顧。跨專業的醫護團隊又會為每位長者訂立「預設照顧計劃」,希望讓他們與親友好好道別、在寧靜舒適的氛圍中安然離去。   香港每年有超過4萬人死亡,當中不少是嚴重病患者,但有約九成人都是在醫院死去,未能自己選擇地點終老。為了提升香港末期長病患長者的晚期生活質素,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於4月開始設立了「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分別提供三個月和六個月的綜合照顧服務。晚期照顧服務的目的並非要治癒疾病,相反只是要積極減輕長者的身心靈痛苦。其團隊由跨專業的成員共同合作,當中包括老人科專科醫生、老人精神科醫生、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社工、院牧、表達藝術治療師等。   「我哋好着重五感,希望佢哋有尊嚴,好多人都係喺醫院過嚟,可能好多日都冇得沖涼,所以一嚟到我哋就會幫佢哋洗頭、沖涼、剪髮,亦會有香薰、按摩,希望佢哋回復舒適、乾淨。」「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項目經理余幸蓓   Namaste Care服務早於歐洲盛行 項目經理余幸蓓指,留意到社區上對善終服務有需求,一些面對臨終病患的長者要長期臥床、打針等,惟家人未必懂得如何照顧,醫院的支援服務也不足夠。她指,Namaste Care的服務模式在歐洲、澳洲等地盛行已久,在亞洲卻甚為少見,表示院舍的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着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因應長者的需要、喜好和情況而提供不同服務。「我哋好着重五感,希望佢哋有尊嚴,好多人都係喺醫院過嚟,可能好多日都冇得沖涼,所以一嚟到我哋就會幫佢哋洗頭、沖涼、剪髮,亦會有香薰、按摩,希望佢哋回復舒適、乾淨。」     因應患者口味提供療癒食物 團隊也會盡量因應患者的口味提供療癒食物,如炸雞翼、可樂、紅豆沙等,他們更有如「許願師」,短短數月已幫了多名入住中心的長者實現各種願望。余幸蓓表示,近月照顧員曾替一名有肺積水問題的胃癌患者江先生舉辦生日會,除了因應患者口味自製蘿蔔糕,也在切蛋糕期間視像江先生的家人。雖然十多日後江先生的情況急劇轉差,回到醫院後數天便離世了,但他的家人對於在最後的日子裏仍能與江先生一同慶祝生日,感到十分慶幸。 此外,余幸蓓又成功替一名長者尋回已失去聯絡的朋友,「本來佢淨係記得朋友係開花店,地址係荔枝角道XXX號,但我搵完後發現嗰度唔係花店,於是就不如試下花墟太子道西XXX號啦。」她指,當時厚着面皮致電該花店,終於真的成功尋人,並安排了視像聯繫,而該名朋友最後更成為了患者簽訂遺囑的其中一個見證人。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指,在疫情前發生前,團隊曾到澳洲的安老院舍視察,並與職員了解Namaste Care服務模式如何運作,當中首要的設施是一間靈安護理房,「老人家每日可以輪住入去兩至三個鐘,有特定嘅護理同事負責照顧,個氣氛係安寧舒適嘅,而照顧員好認識每一位老人家,譬如有老人家鍾意扮靚,就幫佢搽指甲油、修甲、化妝咁。」她指,房間內有機械人可負責播歌,也可安排視像對話,而今次成立照顧中心,是希望能讓長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仍能感覺被尊重,同時「由小做起」,冀能推動坊間的其他安老院,日後都可考慮如何做善終照顧服務。       詳情可參考以下連結:https://kych.vrdseolcc.com/ 預約初步諮詢:https://bit.ly/3w3V0h2   來源: 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645682/安老院設立晚期照顧中心-按摩-聽音樂還有實現遺願
ZTxDCZOBdzSwQt3Er2LiLUnngmicLn5Yir8O8oq_DvI
【HK01】疫下院舍長者由「摺埋」變重生 腦中風、失語症患者化身藝術家
01/05/2021
撰文:莫家文   新冠疫情去年肆虐期間,政府收緊院舍探訪安排,謝絕外人探訪、限制院友外出,持續逾半年時間,部分院友出現負面情緒,負責照顧起居生活的安老院舍既要全力抗疫,又要兼顧心理輔導兩方面,往往疲於奔命。有本港療養院與藝術家合作,透過不同課程刺激院友的五感,提供一次零距離的交流與學習,讓他們體驗成為畫家、歌手、編織達人、花藝師及舞者的滋味,晚年獲得人生重啟的機會。   「去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連院舍外圍的花圃都唔畀行,親友都係透過iPad同長者傾偈,安撫佢哋無得見面的負面情緒。」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職業治療師黃智恆表示,長者面對疫情時,尤其是患有認知障礙甚至失語症的患者,面對封閉環境不懂得如何用情緒表達感受,只會「摺埋自己」,需要透過其他途徑去紓緩封閉的心境,藝術成為一個讓他們感受當下、抒發情感的發洩。   疫下藝術課程設下重重限制 頤養院獲得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資助,去年起進行一個「藝力重生」項目,透過不同環節的藝術課程,讓長者與一班年青藝術家緊密接觸,以完成個人或群體作品的目標下打開話匣子及心扉,讓他們一嘗當藝術家的滋味。   該藝術平台去年小試牛刀,向長者院友教授紡織及木工技巧,今年更進一步擴展至花藝、陶瓷、音樂、舞蹈、編織五個層面,由介乎五十多名八十餘歲以至逾百歲的院友,合共九百四十一人次獲得重新學習的機會,其間導師嚴格遵守院舍職員的防疫規格,每隔兩星期接受新冠肺炎病毒檢測,而每班亦按例只可四至六人一班,只能同層同一批學員,減低交叉感染病毒的風險。   八旬中風學員憑「腦力」完成作品 花藝師Samantha表示,以往從未向長者教授花藝,今次屬新嘗試,她先教授較為簡單的方框花,其後延續至需要較具想像力的盤花,以至要十多人合力完成的巨型花環,在不同挑戰中感受到長者對學習的渴望與創意,她舉例插花既有鮮花及假花,需要長者理解不同花朵的特性進行擺位,刺激他們對顏色、嗅覺及觸感的感受,「啲花好似自助餐咁擺喺佢哋面前自行選擇,有啲長者好有主見,但都見過有伯伯眼有問題,唔係睇得好清楚,我會叫佢摸下啲花,先用手去感受再去選擇。」 她尤記得其中一名八十多歲曾經腦中風的婆婆,左手活動能力大減,擔心對方單手難以完成鐵線拗環等動作,然而婆婆手不靈光但腦筋卻很靈活,最終一如常人般完成任務,叫她另眼相看,而巨型花環的作品需要十多人合力完成,但受疫情規定,每次一個課程只能在同一層大約四名學員完成一部分,再派至下一層交下一批學員完成,原本可能數小時內完成的作品,最終經過接力馬拉松的形式,超過一日完工,體驗到長者互相合作溝通的誠意,感受特別深刻。   一連兩日公開展覽 陶藝師Scolatao表示,陶藝較多用到手指搓揑的技巧,對於長者來說有一定難度,他按步就班,採取先易後難方式,先教長者學員以泥板倒模完成,再拾級而上挑戰不同難度,由平面的葉子,再去到立體的水杯,學員均越學越上手,笑言「之前兩堂多先完成一件作品,呢家十五分鐘整好仲上埋色,我同助理都頭痕喺同一課堂內仲教啲乜嘢好。」 學員至今完成近百個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將於今日(1日)起一連兩日在石門工作室進行公開展覽,提供一場讓公眾理解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藝術盛宴,有興趣者可於其官網預約,每節一小時,只限十人參觀,主辦單位同步亦會透過線上展覽的形式繼續展出,有興趣者可留意其活動公佈。
Hero_Banner2
【新聞稿】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 現正接受申請
10/03/2021
香港首間引入Namaste Care™服務模式的晚期照顧中心  照顧長者身心靈 帶着愛 安然走過人生最後一里路   【新聞稿 2021年3月10日】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獲得「維拉律敦治.荻茜慈善基金」資助,在觀塘的頤養院設立「維拉律敦治.荻茜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以Namaste Care™(靈安護理)服務模式,由跨專業的醫護團隊為末期體弱長者提供全方位照顧,並為每位長者安排個案經理及訂立「預設照顧計劃」,減輕其家人的照顧壓力。為紓緩家庭的經濟負擔,中心將為六十歲以上、患有末期病患的合資格長者豁免住宿費用,讓長者可安享晚年。   首間引入Namaste Care™服務模式的晚期照顧中心 中心將在今年四月正式營運,致力為末期病患長者提供具尊嚴及質素的晚年生活。中心服務融合了Namaste Care™(靈安護理)及靈性關顧,以專業的晚期護理、五感感知、家庭關顧為核心。 靈安護理配合輕柔的觸感按摩、柔和音樂和淡雅芬芳的香氣,營造一個靈安靜謐的沉澱空間,藉以撫慰長者的焦慮與不安。中心冀在身、心健康以外,建立靈性健康,為長者找回安穩、被愛及被肯定的價值。中心另協助家屬建立基本的靈安關懷知識,讓他們懂得與至親共同渡過人生最後一里路,並一同實現「讓至親在溫暖的懷抱裡,靈裡帶著信心、盼望和愛,安然離去」的理想。   跨專業團隊規劃身心靈健康的全人照顧方案中心的靈安團隊由十人以上的跨專業人員組成,包括老人科專科醫生、老人精神科醫生、護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中醫師、社工、院牧、表達藝術治療師等。團隊會透過專業綜合評估,與長者及其家屬商討和制訂合適的晚期照顧方案,以減少晚期病患者進出醫院的次數,提高整體生活質素。另外,每位長者將獲安排個案經理專責跟進入住後的情況,並在團隊協助下,於長者清醒的狀態時訂立個人「預設照顧計劃」,包括疾病後期治療意向、個人預設醫療指示等。當長者的健康情況轉差時,家屬及醫護團隊將遵照計劃提供合適照顧,讓長者獲得尊重,同時減輕家人作醫療決定的心理壓力。   合資格低收入長者可獲豁免住宿費用 中心設有「短期住宿服務資助計劃」,分別為三個月過渡性綜合照顧服務及六個月綜合照顧服務,即日開始接受報名。申請者如屬六十歲以上;獲註冊醫生證明適合群體生活及需要接受長期護理服務;患有不可逆轉的末期病患,例如癌症、器官衰竭等;正領取政府津貼或輪候社會福利署資助;或過去六個月,因上述疾病或情況重複入住急症醫院三次或以上,即合資格,在評估後可獲豁免基本住宿費用(不包括額外服務收費)。入住時只須繳付「短暫住宿服務」按金及「額外服務收費」按金。   如欲查詢詳情或申請,請登入 http://kych.vrdseolcc.com 或掃瞄左邊二維碼。申請者可透過電郵或郵寄方式遞交表格,郵寄至 九龍觀塘功樂道88號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或 電郵至vrdseolcc@hkcccu.kych.org.hk 。   關於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 為有需要的長者,包括基督徙徒或沒有宗教信仰,提供一站式「關愛‧靈養」的照顧服務,包括二十四小時護理照顧、復康服務、心理輔導、社交及靈性支援服務並專為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而制定的照顧服務、為體弱長者而設的靈養晚期照顧服務,以及短期及長期住宿服務,務求為長者提供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方面的合適關顧,活出信望愛,被尊重、獨立自主及豐盛的晚年生活。    
148836759_1350621355298186_3402531944869408759_n
【星期日檔案】紀念「金婚」前奏
11/02/2021
  在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院長在花園恰巧遇見牛哥和牛嫂,彼此問候近況,得知2024年是牛哥和牛嫂的五十年周年結婚紀念。牛嫂深知牛哥的健康狀況可能會逐漸轉差,同時又渴望將來能與牛哥一起身穿禮服,完成一次在教堂見證婚姻盟約的心願。因此,院長提議在牛哥的身體還許可時,為他們提早舉行金婚紀念日。牛嫂卻回答﹕「我還是想待到2024年我們結婚那天,與他慶祝金婚紀念日。我們相信天父的帶領,即使將來未必能共渡金婚,深信最終也可在天家再續。」   恰巧,得知星期日檔案的記者想找一對夫婦如何在疫情下維持彼此關係的故事,於是我們便想起牛哥和牛嫂這對細水長流的愛情故事。一次「恰巧的相遇」真的變成了「真實的劇情」,把牛嫂的「心願」一塊一塊地拼湊起來。我們從心盼望他們藉著這次拍攝能,成為他們「金婚」紀念的前奏,再次回顧相遇﹑相知﹑相愛的經過,在疫情下彼此守望邁向金婚之路。   「從今以後,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快樂或憂愁,我將永遠愛著您、珍惜您,對您忠實,直到永永遠遠。」結婚誓詞中提到,無論生老病死都不離不棄。牛哥與牛嫂相戀至今約47年,他們對婚姻許下的承諾仍是至死不渝。對一般夫妻來說,在日常柴米油鹽的壓力下,維繫一段美好婚姻已是不容易。對於牛嫂來就說,既要面對因疫情而未能常常到頤養院探訪,同時面對伴侶身體狀況轉差,身心也帶來不少的壓力。   牛嫂雖然不可像以前般常常探望牛哥,但會以視像或電話來與牛哥保持聯繫;買牛哥喜歡吃的點心傳遞思念;特意抽空時間陪牛哥覆診,為的是與他見面。牛哥每次在頤養院收割農作物後,總會跟我們說帶給老婆今晚加餸;牛哥在陶藝班親手造了一對葉形的碟,一隻送給老婆,以物傳情,可見牛哥總喜愛與伴侶分享自己所愛的。   疫情雖然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無阻愛意傳遞,愛的音符依舊能跳躍在年老夫婦的生命篇章中,只因有「愛」。   節目:星期日檔案(翡翠台 )播放日期:2月14日(初三)播放時間:晚上7時正 #愛是永不止息#願望成真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3
【小事大意義】「疫」要你同行計劃
12/11/2020
在這輯《小事大意義》中,一級職業治療師黃智恆Charis與我們分享一下,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 在生活中常常與植物、動物或小孩接觸,有助紓解「孤獨、無助及沉悶」等負面情緒,於是便與 Hong Kong Guide Dogs Association 香港導盲犬協會 (HKGDA)積極構思及開展線上動物輔助治療犬的先導計劃。黃智恆姑娘認為每位長者擁有不同的個性、專長與能力,在設計 #認知刺激活動 時,不會著眼於他們的「不能」,更重要是他們能享受整個活動過程,獲取更多成功感和累積更多正面快樂回憶。   ✅【首播】11月14日 (六)07:30pm : 免費頻道開電視 (77台)20:30pm : 有線財經資訊台 (108台) ✅【重播】11月15日 (日)08:00am : 免費頻道開電視 (77台)11:00am : 有線財經資訊台 (108台)15:15pm : 有線新聞台 (109台)19:30pm : 有線財經資訊台 (108台) --------------------------------------------------- 疫要你同行計劃 是為廣蔭頤養院的長者塑造「遙距社交」,透過網絡視像通話與輔助治療犬﹑小孩﹑社區再次連結,用關懷來跨越孤單感。 請支持疫要你同行計劃|認捐A+BOX: https://www.collaction.hk/s/kych_project_adopt/   Youtube: https://youtu.be/tm_SoogZx5Y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6
【無耆不有】與你一起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
12/11/2020
《無耆不有》下集:與你一起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 面對至親患上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身心都面對長時間的考驗,家人﹑朋友和頤養院的背後支持,也能大大舒緩照顧者的壓力。 在今集的《無耆不有》,#職業治療師黃智恆姑娘 與 #香港導盲犬協會 一起分享,怎樣透過 #視像動物輔助治療犬,讓認知障礙症長者喜愛上認知刺激訓練,在疫情下增加正面情緒,以保持生活的質素。????‍????????????‍???????? 誠邀你們在這星期六早上九時十分,一起收看這輯《無耆不有》! ???????? ✅【首播】節目:無耆不有 (翡翠台)日期:14/11/2020 (星期六)時間:早上九時十分 ✅【重播】頻道:無綫財經資訊台日期:17/11/2020 (星期二)時間:晚上八點半 --------------------------------------------------- #疫要你同行計劃 ????是為廣蔭頤養院的長者塑造「遙距社交」,透過網絡視像通話與輔助治療犬﹑小孩﹑社區再次連結,用關懷來跨越孤單感。 ????‍????????‍????????????請支持疫要你同行計劃|認捐A+BOXhttps://www.collaction.hk/s/kych_project_adopt/ #疫要你同行計劃 #重塑遙距社交 #以關愛填補孤單感 #無耆不有 #疫下同行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The Hong Kong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UnionKwong Yum Care Home地址: 九龍觀塘功樂道88號網址:http://www.hkcccu.kych.org.hk電話:(852) 2343 1331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2
【TVB無耆不有】如何為長者重塑遙距社交?
10/11/2020
疫症影響全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面對逆境,應變能力彷彿被激活過來。我們在危機中仍能創造新嘗試—#重塑遙距社交。???? 透過「疫」要你同行計劃,#廣蔭頤養院 的長者與社區裡的小孩重新連線,運用視像通話軟件重塑「#社交距離」為「#遙距社交」,締造另一種社交關係,以關愛填補孤單感❤️,一起走過疫症嚴峻時。 對於長者來說,他們是如何適應疫情下的新常態呢? 社區又如何與長者連結呢? ???????? 誠邀你們在這星期六早上九時十分,一起收看這輯《無耆不有》! ✅【首播】節目:無耆不有 (翡翠台)日期:7/11/2020 (星期六)時間:早上九時十分 ✅【重播】頻道:無綫財經資訊台日期:10/11/2020 (星期二)時間:晚上八點半 疫要你同行計劃詳情:https://www.collaction.hk/s/kych_project_adopt #疫要你同行計劃 #重塑遙距社交 #以關愛填補孤單感 #無耆不有 #疫下同行  
122742653_1270189806674675_5439288510930322738_n
【你好o野】「疫」要你同行計劃
29/10/2020
「疫」要你同行計劃不經不覺已開展了近5個月,當中我們也有不少難忘片段。我們將於明天在大氣電波叱咤903 你好o野 節目中,與大家分享線上動物輔助治療﹑線上關懷行動 和 A+禮物包(A+Box) 的點滴。 明天及後日記得收聽啦!  節目: 你好o野日期: 10月29日(四) 及30日 (五)時間: 2:00-3:00pm ---------------------------------------------------疫要你同行—Project Adopt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與不同團體攜手合作並開展「疫」要你同行—Project Adopt計劃,重塑「社交距離」為「#遙距社交」,透過網絡視像通話為長者與社區再次連結,#用關懷力量來跨越孤單感。完成計劃的參加者將獲得一份A+禮物包(A+Box)。參加者可與家人一起享用或透過我們的網絡 #轉贈 至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手中。   計劃詳情及認捐A+BOX: https://www.collaction.hk/s/kych_project_adopt/fund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4
【明報】與治療犬視像互動 減低孤獨無助沉悶
28/09/2020
明報記者﹕陳冬綾   「阿O,幫我揀個數字、揀隻顏色。」患中度認知障礙症的Grace婆婆,坐在安老院房間內,對着電腦喊出清晰的指令。熒幕後的治療犬阿O,隨即把腳踏在數字方塊上、咬着不同顏色的球走到鏡頭前,Grace婆婆在身邊的籃子取出相應數目的顏色豆袋,拋到椅子上,「合作愉快呀!」說畢吃吃地笑。因應疫情,安老院禁止探訪,職業治療師黃智恆(Charis)設計視像動物輔助治療訓練,要長者動動腦筋刺激認知、透過與狗互動減低孤獨感。雙方隔空建立關係,過程令Charis發現,長者亦對科技接受程度高,令她喜出望外,「疫情有危,但亦有機」。   減低孤獨無助沉悶 從事職業治療18年的Charis,兩年半前加入觀塘廣蔭頤養院,針對院內不同長者的身體情况,度身訂造治療活動。Charis形容,孤獨、無助和沉悶是安老院三大「瘟疫」,外國曾有組織提出以動物、植物及人療癒長者心靈、滋養生活,院舍遂於去年底起,計劃與香港導盲犬協會合作,盼將治療犬帶入長者小組活動中。未料疫情來襲,實體探訪隨之停擺,計劃亦需擱置。   疫情下院舍少了探訪者身影,Charis發現有長者表現低落、容易不安,不時抱怨:「好慘呀真係!」亦有長者垂頭坐在沙發上把自己「摺埋」。於是,院舍自7月起嘗試以視像形式,為院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安排視像動物輔助治療訓練,透過與治療犬互動,令長者開口表達、動動腦,減低孤獨感。Charis解釋,認知障礙症無法根治,輕度至重度患者分別出現短期記憶弱、語言能力下跌、無法自理等症狀,「治療唔係要佢記得番啲嘢,而係要長者用下自己有嘅能力」。   長者化身照顧者 感覺被需要 設計訓練活動時,Charis以有趣為原則,讓長者在玩樂和互動中訓練認知。過程中,長者需指示熒幕後的治療犬幫忙選數字和顏色,然後按治療犬的選擇,取出相應數量的顏色豆袋。完成任務後,長者可決定獎賞多少零食予治療犬。Charis希望藉活動賦予長者照顧者的角色,令他們感覺被需要。她最深刻一次,長者在訓練結束後,把手伸向熒幕,欲撫摸治療犬;即使認知障礙長者短期記憶短暫,卻能記住治療犬的名字,令Charis驚喜。訓練過程亦令她發現,如長者對科技接受程度高,輔助治療會更便利和有效。   疫下工作 治療犬work from home 不過,線上活動總會遇到各種硬件問題。Charis憶述,曾因電腦喇叭出現問題,訓練時只能透過畫面接收訊息,她笑言過程有如默劇,幸雙方已合作多次,即使沒有聲音,也能順利完成訓練。Charis又說,疫情肆虐之際,治療犬與訓練員無法回中心與長者進行視像活動,只好在家中與長者連線,「連狗狗都要work from home」。   Charis說,現時院舍共安排10名認知障礙長者接受治療訓練,其中92歲的Grace婆婆看見治療犬阿O便笑得開懷,「老人最需要愛, 宜家我唔覺得自己係一件嘢(貨物)阻住你,而係同你一齊,大家有溝通」。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複本 5
【香港01】認知障礙長者與「wfh」治療犬視像 訓練記憶紓緩疫下情緒
21/09/2020
香港01|撰文:呂諾君   這天上午,92歲的Grace如常在院舍職員的陪同下,來到活動室的電腦前預備進行視像對話。不過螢幕的另一邊並非她的家人或朋友,而是一隻「work from home」的輔助治療犬Ollie。「阿O幾多歲呀?」只見狗狗身旁的領犬員和Grace這邊的職業治療師,在問問題題以一個「OK」手勢,示意狗狗名字是「阿O」和現年「3歲」,向Grace作出提示,「三歲!我答中咗未呀?」Grace笑不攏咀的回答。 退休護士患上認知障礙與治療犬「合作愉快」 入住院舍已4年的Grace,雖然對答如流且十分清晰,不過細聽之下,會發現她其實很快就將事情忘掉。認知障礙症是因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患者的記憶、理解、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能力都會受影響,部分且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由早期出現失去短期記憶、判斷力減退等病徵,到後期甚至會不能有效表達及溝通、需要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等等,Grace是患者之一。她又向記者表示,因父親是醫生,她自小已立志加入醫護界,可是適逢「打仗」醫學院沒有收生,因此她當了護士,「 我覺得做護士比醫生仲好,同病人嘅接觸多,睇到由唔好至到好好enjoy幫到人!」   「揀咩色好呢?阿O你揀個黃色比我丫。」說罷,Grace跟從治療師的指示,拿起黃色豆袋扔向合適的椅子,成功的話就可獎勵另一邊的阿O吃小食,「請你食四粒啦,四粒多唔多呀?減一半啦食兩粒啦。」阿O那邊職員將小食放近鏡頭,讓阿O湊近猶如向Grace討摸,過往並沒養狗的Grace也禁不住伸手向螢幕想觸摸阿O。「多謝你呀,我哋合作愉快。」Grace向着電腦螢幕說道。   參考外國伊甸園計劃理念 紓緩長者孤單感 協助Grace進行整個視像活動的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一級職業治療師黃智恆(Charis) ,相關活動內容亦是由她設計。Charis表示,留意到一般安老院舍的照顧模式很規律,希望能將外國The Eden Alternative(伊甸園計劃)的理念運用到院舍內,以動物、植物和人三方面來紓緩長者的孤獨、無助和無聊感。她又指,疫情下不少長者會「收埋自己」,今次是首次以視像和網上形式進行輔助治療犬計劃,主要針對初至中期的認知障礙長者,根據其能力設計相關活動,在互動之中亦加入記憶元素,務求讓長者「用返佢哋仲有嘅能力」。   計劃於於2020年7月開始至10月,現時已為10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進行8堂的線上遙距認知訓練。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指,面對沉重的社會氣氛,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開始策動,並在觀塘浸信會的協助下連繫不同教會團體和社區,攜手合作並開展「疫」要你同行—Project Adopt計劃。她表示, 該院共有約八成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當中有兩成另有其他病患,作為自負盈虧的機構,他們希望打破固有的老人院管理模式,務求讓長者的生活質素能有提升。
News_cover_工作區域 1
【基督教週報】藝術品展現生命故事 助長者尋夢發揮創意
17/11/2019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承蒙「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劃2019」贊助,將於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三十日(禮拜六)於院內舉行「織」時行樂—夢想編織「家」公眾藝術展覽。展出一系列由院舍內十五位長者合力製造的「家」俱,包括木椅、座地燈、屏風、百家被等。長者以手紡織毛線、梭織、手臂編織及木作製作,加上年輕手工編織藝術家的鐳射雕刻及切割,一起用手去建設「家」園。長者們更運用創作力,以手工織出一幅幅畫作,參觀人士除可現場欣賞織畫作品,更會透過AR技術(Augmented Reality)去親眼看見每一位長輩的創作過程,聽他們訴說自己的的故事。     「織」時行樂 - 夢想編織「家」是一個破格、好玩又別具創意的計畫,由職業治療師+社工+年輕手工編織藝術家+創新媒體科技達人+有特殊學者需要的學員合作,與長者一同探索、學習及創作。計畫更榮獲滙豐香港社區夥伴計畫2019當中「卓越社區夥伴計劃大獎」。   廣蔭頤養院是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轄下的自負盈虧安老院舍,歷練超過一百一十七年的時間,一直以「尊敬長者」、「服侍上帝」作為前行的目標,並為長者提供一個充滿「關愛‧靈養」的晚年住宿照顧服務。院舍一直致力實踐「以人為本」及「老有所為」的理念,務求長者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去展現能力和創造力,使長者感到有貢獻和有價值。   透過今次「織」時行樂 - 夢想編織「家」公眾藝術展覽,希望大眾對「長者」及「院舍」重新探索重新定義。長者並非等同衰老和無用,院舍的生活更不應該是大家所認為的孤獨和沉悶。展覽希望開放更多不同機會讓不同能力的人士參與、分享、學習及創造,拼發火花,締造更美好的社區,達至社會共融。